台青答中评:东坡的洒脱,是我想活成的样子

台青妤轩在三苏祠(中评社 刘一玮摄)

  中评社成都4月25日电(实习记者 刘一玮)“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眉山春光温润的晨间,台湾青年妤轩在三苏纪念馆内,凝视着《赤壁赋》拓本,仿佛穿越千年,与苏东坡隔空相望。那一刻,她不再只是一个游客,而像是久别重逢的故人,轻声对诗人说:“我来了。”

  妤轩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大三学生,来大陆已四年,自称“半个成都人”,却是第一次踏上苏轼的故乡眉州。4月24日上午,她走进四川眉山三苏祠,在讲解员郑老师的引领下,沿着斑驳砖石与碑刻墨迹的路径,缓缓踏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精神世界。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走进三苏祠,触碰诗人的真实人生

  问起妤轩最爱的作品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苏东坡的作品里最打动她的,莫过于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真的好渺小,”她说,“但苏轼没有悲观,他是提醒你更要珍惜当下,好好过生活。”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珍惜每一刻,活得更加真切而饱满。

  “我之前喜欢韩愈,现在爱上苏轼了。”她轻声笑说,那是一种被打动的转变,不是骤然心动的喜爱,而是在眉山的细雨中、三苏祠的竹影间,慢慢生出的理解与敬仰。乐天派的妤轩很懂东坡,自称东坡挚友。她说:“有一句话叫‘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话就感觉是说,不管是风风雨雨,他都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种从容和洒脱,在现代生活的急促节奏里,仿佛是一帖心灵的解药。“他很能打动我,因为我就想成为一种很乐观的人。人生就是应该这样,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迎难而上,乐观地过每一天。”

在三苏祠,台青妤轩与讲解员交流(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眼里的东坡:从东坡真迹、到从小背诗词、再到文创热潮

  “真的很震撼,是自由有生命力。”台湾与苏东坡的渊源,远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上,像妤轩这样的台湾青年也会为苏轼的字深深着迷,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70%的苏东坡墨迹,在提到苏轼的书法作品时,妤轩说:“他的字很有个性,不是那种特别工整的,而是看起来很自由、很有生命力。就像他的个性一样,不管人生怎么起伏,他写的东西都还是很洒脱、很有力量。”苏东坡的字,不拘一格,更像是他自己。

  妤轩说:“小时候父母便会鼓励他们背诵古诗词。”那时的她曾认为,这些诗词充满了古老的沉重与生硬,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她逐渐发现,正是这些诗词,成为她在成长路上的精神食粮。“爸妈超爱叫我背诗词。那时候觉得很烦,但现在真的很感谢。”诗词给她带来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许多情感无法用现代语言表达时,恰是这些古诗的字句,给了她一个表达内心世界的出口。

  今天,台湾的文创市场里,苏东坡的形象依旧火热。从“东坡肉抱枕”到“赤壁赋水杯”,这些文化商品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两岸人民对苏东坡的共同敬仰与文化认同。她买过一个印有《赤壁赋》诗句的小书签,也分享了这份属于两岸的文化情感。这些文创产品,是两岸文化交织与融合的见证,它们通过现代化的形式,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赋予了苏东坡精神新的生命。

  “我本身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台湾青年朋友可以来到眉山,来到三苏祠,瞭解三苏文化。”妤轩对着镜头发出邀请。这句话,是她从心底流露出的愿望,也代表着新一代台湾青年对于两岸文化对话的主动与热切。在她眼中,三苏祠不仅仅是一座纪念文学巨匠的祠堂,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与历史记忆的空间。

  站在赤壁赋的拓本前,妤轩默默读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也令她思索良久,她说:“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太哲学了。你以为时间一直在流走,但它其实是静静地在那边。”在这句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蕴含了苏东坡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洞察,时间不停歇地流淌,似乎带走了一切,却又从未真正离去,即便历史长河永远奔流,但总有一种内核始终不变。

讲解员与台青妤轩猜东坡成语(中评社 刘一玮摄)

  今天,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苏东坡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两岸人民心中激荡回响。从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到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再到文创商品中的每一丝细节,苏东坡的文化精神一直在两岸之间穿越时空,滋养着每一个愿意聆听和传承的人。

  在这座三苏祠的静谧之中,台湾青年不仅看到了苏东坡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两岸文化的深厚根基。这种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正是两岸关系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犹如那千年的诗句,跨越海峡,永不消逝。

讲解员为台青妤轩讲解东坡成语的出处来源(中评社 刘一玮摄)

讲解员向台青妤轩讲述东坡诗词背后的故事(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妤轩在欣赏东坡文学作品的拓本(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妤轩在三苏小测验互动区答题(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妤轩在欣赏东坡文学作品(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妤轩三苏纪念馆(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妤轩在体验拓刻,首先要把宣纸打湿(中评社 刘一玮摄)

台青妤轩在体验拓刻(中评社 刘一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