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佛教文物展

图示署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谭美儿(中)、徐氏艺术基金代表徐浩铨(左二)及徐展明(右二)、博物馆谘询委员会历史专责委员会主席莫家豪教授(左一)和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右一)主持开幕仪式。(政府新闻处)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文化博物馆明日(30日)起举办“藏域梵珍·佛学之路—徐氏艺术基金捐赠佛教文物展”,从已故徐展堂博士捐赠予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文物藏品中,挑选70项与佛教相关的艺术珍品,包括唐卡、鎏金佛像、法器和经籍等向公众展出,配合多媒体艺术教育展示区,从历史、艺术及文化角度介绍佛教的传入和流播,以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展览免费入场。

图示嘉宾参观展览。(政府新闻处)

  展览开幕典礼29日举行,署理康文署署长谭美儿致辞时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馆建馆初期,在徐展堂博士鼎力支持下,设立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长期展出徐展堂博士馈赠文化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她说,当年徐展堂博士眼见中国文物流散海外,决心加以保护,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购求,慢慢建立了规模宏博的唐卡艺术典藏。他对收藏中国文物的热诚,已超越个人的爱好,充分体现他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的贡献。

  其他主礼嘉宾包括徐氏艺术基金代表徐浩铨及徐展明、博物馆谘询委员会历史专责委员会主席莫家豪教授和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

图示唐卡《阿弥陀佛》,描绘了主尊阿弥陀佛及环绕他的八大菩萨。(政府新闻处)

  这次展览展示的藏传佛教文物,皆是徐展堂博士自1970年代起走访各地不断购藏所得,包括17世纪至20世纪唐卡艺术精品29项、鎏金佛像18项及法器等其他珍罕文物23项。唐卡是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佛教主要神祗或宗师绘画于棉布或丝绸上,表现他们的事迹和所在的境界。鎏金造像则展现历代能工巧匠的金属工艺技术,并反映在不同时期及地域文化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图示《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观音脸形方圆、眉弯、面相慈祥。其头顶宝冠,耳戴大耳饰,胸配璎珞,并镶有绿松石。观音坐于岩石上,甚具威仪。(政府新闻处)

  精选展品包括《莲花生供奉图》,为这次展览最大幅的唐卡,高254·5厘米、阔202厘米,依据《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的内容绘制,描述一代宗师一生主要的功德。另一幅唐卡《阿弥陀佛》描绘了主尊阿弥陀佛及环绕他的八大菩萨,整幅画图布局繁密,气势宏大。画工精致,设色鲜丽的《十一面观音》,描绘观音胸前双手捧宝珠,右三手持水晶佛珠、法轮及作施无畏手印;左三手持莲花、弓箭及净瓶。《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耳戴大耳饰,胸配璎珞,并镶有绿松石。还有精工镶嵌的《镶翅法螺》和全部经文为手写并配上插图的藏文《金刚经》等。

图示《鎏金铜佛手(法印)》。(政府新闻处)

图示《鎏金铜佛手(法印)》。(政府新闻处)
  博物馆策展团队亦特意在展览中划出多媒体艺术教育展示区,利用创新的展示手法和配合展出文物设计出多媒体创意装置,让观众深入瞭解中国文化如何海纳百川,并提高参观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博物馆又委托设计师赵广超及其团队以动画演绎唐三藏取西经的故事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又以有趣角度介绍佛教文化如何影响生活,例如日常用语中的佛学典故,以及简述《心经》的内容,并引领观众欣赏写经书法之美。

图示多媒体艺术教育展示区的“倾‘偈’有典故”,介绍日常用语中的佛学典故。(政府新闻处)

图示署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谭美儿(中)、徐氏艺术基金代表徐浩铨(左二)及徐展明(右二)、博物馆谘询委员会历史专责委员会主席莫家豪教授(左一)和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右一)主持开幕仪式。(政府新闻处)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文化博物馆明日(30日)起举办“藏域梵珍·佛学之路—徐氏艺术基金捐赠佛教文物展”,从已故徐展堂博士捐赠予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文物藏品中,挑选70项与佛教相关的艺术珍品,包括唐卡、鎏金佛像、法器和经籍等向公众展出,配合多媒体艺术教育展示区,从历史、艺术及文化角度介绍佛教的传入和流播,以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展览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