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骆伟建谈澳门的成功实践

澳门大学教授,前宪法和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骆伟建谈澳门回归的发展(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澳门12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中评社记者日前专访了澳门大学教授,前宪法和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骆伟建,请他就澳门回归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一国两制”给澳门带来的变化、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未来发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意义与作用、未来澳门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等问题详谈了自己的见解。骆伟建曾参与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出任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澳门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1年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2009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专业功绩勋章。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您自1988年从事澳门基本法起草任务起,见证澳门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到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化城市的转变过程。您认为回归25年来,“一国两制”给澳门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发展?

  骆伟建: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政策指引下,按照“一国两制”的宗旨,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保持我们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所以这样成功的实践其实带来了澳门社会巨大的变化。

  第一,澳门的发展空间变大了,从回归之初的22平方公里到现在有了33平方公里,从过去没有水域,到现在有了85平方的水域管理许可权。为了进一步能够帮助澳门实行经济适度多元,现在又设立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又扩大了160平方公里,让澳门参与管理。这个变化反映了在“一国”原则之下,只要有利于澳门的长远发展,国家都会给予大力支持,这也反映了“一国两制”具有生命力,它是灵活的,也是我们“一国两制”的优势。

  第二,澳门整体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它变得更加美丽。可能25年前来到澳门,如果要打卡拍照的话,只有葡京酒店,但是今天再来澳门,要打卡的地方就很多了,金碧辉煌的建筑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越美,交通也更加发达。这些成果都离不了“一国两制”的实践,也离不了与内地的合作,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有了今天面貌的变化。

  第三,澳门也变得越来越强壮了,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了。它的经济实力从过去的一个不够发达的地区到现在国际上的“金名片”。如果讲实际购买力的话,福布斯评价澳门人均购购买力的GDP仅次于卢森堡,排在世界第二。过去澳门刚回归的时候,GDP只有500亿多一点,现在则有3600多亿,再加上我们居民的口袋也鼓鼓的,月平均收入过去是5000元,现在是20000元……可以用很多的资料来说明澳门确实变得越来越强大了,这也是在“一国两制”下取得的。

  第四,澳门居民的生活跟过去比有了极大的改善,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出生到就学到工作到养老,人生中整个链条的每一个步骤实际上在澳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比如澳门连续多年的现金分享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极大的提升,大家都认为今天的生活比过去变得更好,这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澳门大学教授,前宪法和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骆伟建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郭至君摄)

  如果从“一国两制”的标准来看,我们经常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国两制”的初心是什么?是要把国家利益要放在最高位置。像习总书记所讲,主权、安全和发展力量是“一国两制”的最高原则,这个最高原则在25年来在澳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第一,主权。我们不仅恢复形式上的主权,而且中央也行使了全面的管治权,纳入了国家的治理体系。比如说,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后,必须要完善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我们澳门就做了。国家要求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必须以爱国者来治理。我们为落实中央的要求就搞了选举法,进行了《行政长官选举法》和《立法会选举法》的修改,落实了国家主权。

  第二,国家安全。澳门2009年就按照基本法执行了《维护国家安全法》,到2023年做了全面系统的修改,不仅有一个实体法,还有一个组织法。随着国家安全形势内外的变化,澳门就成立了一个专门队伍的叫国家安全厅,在司法警察局里面配备了一支专门的队伍。

  第三,完善法律的程式。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要有一套程式,包括它的侦查、调查、取证跟一般犯罪不一样,所以它要有特别的规定。我们审这个案件也要求必须是中国籍的法官和检察官,因为他要维护国家安全,实际上也在按照安全的要求去加以落实。

  最后,要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力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能中断,不能干扰。我们必须要参与其中,而且要贡献澳门的优势。在这个问题上面,澳门积极融入了国家的发展,只有融入才能出力,如果置身事外,就没法做贡献。澳门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努力,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澳门也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地,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的、和谐的、包容的、共存的文化,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人心相通,澳门在这方面也可以做贡献。所以,从个人的体会到“一国两制”的要求,我觉得澳门都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是符合“一国两制”宗旨的。

骆伟建教授参加媒体直播节目(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记者:澳门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博彩业不再是唯一的经济支柱,未来应如何推动澳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以更进一步推动“一国两制”实践发展?

  骆伟建:首先,我觉得对澳门经济是否多元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中央领导人讲的,它是一个必答题,而不是个选择题。这个认识大家要一致,只有认识一致了,我们才能够齐心协力去做好事情。其实澳门经济结构多元是在基本法起草的时候就已经关注到的问题,澳门过去在70年代经济起飞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经济格局。过去讲四大支柱产业,其实排在第一的产业叫出口加工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工业商贸,这曾经是澳门的主要收入来源。第二是博彩业,第三是金融保险业,第四是地产建筑业。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提供了很多条件,所以澳门的出口加工这一块慢慢萎缩变小,那么就遇到问题,因为这个结构肯定有风险,所以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听取广泛意见以后,大家有个共识,就是说还是要走多元化的,在基本法中也有一个条文,要改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要开拓新市场,新产品,但那时只是法律做了规定,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落实。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那么澳门还有未来的25年或者更长的路要走,澳门经济在三年疫情期间跌了60%,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训。所以说无论从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律,还是从我们经历过的教训,都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再难也必须要经济适度多元化。

  第二步就是我们怎么经济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特区政府去年制定了一个叫“1+4”的经济发展策略,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从澳门的实际出发,大家认为有四个产业是可以尝试的。第一是大健康,大健康从整个显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是很大的一个增长点,再加上澳门有一个中药品质研究重点国家实验室,这可以利用我们澳门的科研力量,在这个产业里面做一些贡献。第二是现代金融,这个也是澳门经济里面一个比较有优势的行业,当然我们的金融肯定要走出澳门的风格,所以我们就定位在债券市场和人民币结算方面。第三是高新科技,澳门虽小但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有一定的科研力量,特别是卫星研发和积体电路、晶片方面都可以为我们将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第四是文旅教育,会展,会议,展览,演出,大型体育比赛都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另外高等教育也是我们澳门的优势之一。

  第三步就要化作行动了。思想统一了,规划也很好,最后就要落实了。我的看法是将来澳门的适度多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一定是要在深合区去完成的。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策支持,它的条件都是比较有利的,而且这个地方也采取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是澳门跟广东共管的一个新体制。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磨合的时间,但如果一旦磨合成了,它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抱着改革开放的精神,这是一定会成功的,我相信第六届政府会把经济适度多元化放在首要的位置去完成。   中评社记者: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一国两制”下的新实践,您怎么看深合区在澳门的长远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

  骆伟建:我觉得深合区对澳门发展的意义来讲是比较深远的。从深合区的体量来讲,它是澳门的三倍空间,所以往外发展肯定就得要有深合区。从产业的发展来讲,我们澳门也离不了深合区,因为澳门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在“1+4”这个方面上,可能主要放在澳门的是“1”,比如说综合旅游度假,美食之都,文化之都,体育之城等,实际上都是围绕着“1”展开的,但因为澳门土地有限,没有办法去容纳这些东西,一定要移到深合区,所以它对澳门未来经济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所以才会有“四共”的体制——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所以我们要加以认识,但是这两个地方也不是决然分开的,是需要优势互补。举个例子,比如说高新科技发展可能将来要慢慢摸索一种研发在澳门本地,在内地转化成品的模式。

  为什么我们说研发会有一部分放在澳门,这跟澳门“一国两制”的便利有关系。第一是出入境自由,我们可以吸引世界各国的高端科技人才,他们来到澳门没有障碍;第二是货物的流动优势,因为它是个自由港,通常没有关税的问题,一些科研的设备,材料的进出都很便捷;第三是资金流也方便。因为澳门是不实行外汇管制的,投资非常便利;第四是资讯发达便利,没有障碍;第五是生活条件具有吸引力,食物绝对安全,环境没有污染。这样“前店后厂”的模式我觉得大有可为,如果结合的好,未来深合区的前景就非常广阔,实际上澳门也多了一个大后方。

  我经常讲,“一国两制”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存在主权问题,因为已经纳入到国家的治理体系里面,解决问题是很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看到“一国两制”的优势不是抽象的,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很多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往往没有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去思考这些问题,总觉得“一国”很抽象,或者把“一国”当作一个紧箍咒,但其实通过不管是澳门机场还是澳门大学发展的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国”对“两制”有大大的好处,所谓“坚强后盾”不是随便造出来的词,而是真实的东西。   中评社记者:怎么进一步增强澳门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人才来澳发展?

  骆建伟:我觉得制定任何一个政策都要循序渐进,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我们看澳门引进人才也要有一个历史的维度,过去澳门长期以来没有那些所谓吸引人才的产业,澳门的外来劳动力基本上属于服务行业,例如酒店、餐饮业、建筑工等,这些人才只是一种初级的劳动力,但现在我们讲的人才是属于比较中高端的,他们在澳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迫切的需要,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有这个需要了。刚刚说到的四大产业都需要比较好的人才来发展它,所以政府才制定了引进人才的法律,但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旁观者的角度,将来澳门在引进人才这个问题上可以做一些适度的调整。首先特区政府需要定一个基础标准,包括人才的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验等。其次是着重参考用人单位的需求,只要他们的技术条件符合政府的规定,政府就应该及时审批,引进人才。这方面澳门可以向香港学习,人才判定方面交给用人单位来决定。

  除此之外,澳门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澳门虽然小,但是生活比较便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社会也比较包容,住房条件也比较优越,比邻近地区有优势。

  中评社记者:您曾说过,未来澳门要提高爱国者的治理能力,对此能否再详细谈谈您的建议或意见?

  骆建伟:习总书记讲过,“一国两制”是根本原则,国家主权安全是最高原则,这个顺序是很清楚的。在“澳人治澳”里面,必须要落实爱国者制度,这不能动摇。选什么人、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都要服从这个原则,不能为了民主的形式随意选人。所以,根本的逻辑是最终来检验要不要实行这个制度的,就是看能不能让爱国者来治理。那么,既然要实施这个原则,就一定要让爱国者能够真正治理好特别行政区。那么,怎么才能够真正地治理好澳门特别行政区,这就涉及到澳门还要解决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治理能力的提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就是个人素质的提升,只有个人素质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才一定会强,而在个人素质的提升上,是有多方面要求的。

  首先要提高的就是爱国者的政治素质,特别是政治判断力的素质。爱国者要坚定,如果犹豫不定、三心二意,就不可能跟中央的决策相适应,就不可能坚定不移、诚心诚意、全力以赴地去推行政策,这就会影响了政府的管制。政治素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及时掌握社会民情,当政府推行了一个政策,爱国者要去关注社会上有什么反应,要考虑到社会的效果,市民是否接受、支持。   第二要提高的爱国者的专业能力。爱国者要能把事情办好,而且要讲究效率,不能拖拖拉拉,否则市民也会怨声载道。所以特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业务熟悉,对自己的办事程式熟悉,提高办事效率,这是爱国者自己要解决的。

  澳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对特区的治理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政府作为公权力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社团政治,社会管理部门很多,包括社团办的学校、老人院、幼稚园、福利机构,甚至很多重大的社会活动都由社团承办的。所以,这也涉及到爱国爱澳的社团要怎么做到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怎么提高素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常重要的是社会治理要大家来参与,所以爱国爱澳的社团要有胸怀,要能够团结更多的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打破小圈子,这就是所谓的大团结、大联合,这也是对爱国者素质另外一个方面的要求。

  澳门这几年也做了很多尝试,借鉴工联会、街坊会、妇联会的经验,去做大联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法律领域的法律工作者联会,文化界去年成立的澳门文化工作者总会,学术理论界也做了整合。大家要联合、要团结,劲往一处使才能办大事,这就我们爱国治澳者的胸怀,有容乃大,要讲究团结,为了一个目标,不要总停留在小圈子的利益上。

  中评社记者:您说过,澳门需要有改革的精神,不要害怕改变。对此能否再具体谈谈您的想法?

  骆建伟:澳门确实需要改革的精神,因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只有改革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永远停留在原有的认识和思维的框架里面,就不可能有更高、更新的发展。既然目的是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品质的发展,那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有改变了才能追求更大的目标,这就是它的逻辑关系。现在澳门正处在历史的关头,比如“1+4”就是全新的政策。既然要发展,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就需要改革精神。改革精神非常重要,一个显着的例子就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区域合作,鼓励澳门同胞融入内地,互相瞭解,取长补短。

  因为新的发展提出了问题,澳门不改变是不可能适应新发展要求的。如果我们把观念改一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现在澳门年轻人创业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类似无息贷款、利息补贴,所以澳门现在有很多精巧的咖啡店就是因为年轻人创业所有,但是这条法律仅限在澳门,出了澳门之后年轻人就没有启动资金,要鼓励大家去深合区发展,如果政策没跟上的话就去不了,所以政府要适应发展需要,改变观念。现在两地交流密切,要以改革的精神逐步去解决现在法律存在的一些障碍,就一定能积极引导人过去发展。

  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先考虑它应该不应该做,如果社会上上下下都认为要做,那就应该想办法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某个规定不让做,就要修改这个规定。我们做事不是去屈从于规定,而是规定应该服务于要做的这些事情。改革的精神就是这样,没有桥就架桥,造不了桥就搭船,想尽一切办法过去才是改革的精神。   中评社记者:您对新一届的澳门特区政府有什么期待?

  骆伟建:对澳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期待,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就是一定要搞好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这也是中央最关注的,澳门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大家之所以能够兴高采烈地庆祝回归25周年,原因就是因为经济民生好,这个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特区政府必须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依法施政才能得到支持。所以我的期望就是希望未来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经济问题,并且一定要有突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和担当来为后人创造条件。

  第二,我希望特区政府的办事效率能够更好地提高,这也是澳门市民的普遍期望。市民天天和政府打交道,如果在这个方面继续改善,政府的形象在市民心中会更好,那么普通百姓会更支持政府依法施政。这就有赖于政府在这些领域里面要做些改革,公务员也需要培养一种新思维。

澳门大学教授,前宪法和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骆伟建谈澳门回归的发展(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澳门12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中评社记者日前专访了澳门大学教授,前宪法和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骆伟建,请他就澳门回归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一国两制”给澳门带来的变化、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未来发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意义与作用、未来澳门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等问题详谈了自己的见解。骆伟建曾参与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出任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澳门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1年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2009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专业功绩勋章。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您自1988年从事澳门基本法起草任务起,见证澳门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到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化城市的转变过程。您认为回归25年来,“一国两制”给澳门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发展?

  骆伟建: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政策指引下,按照“一国两制”的宗旨,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保持我们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所以这样成功的实践其实带来了澳门社会巨大的变化。

  第一,澳门的发展空间变大了,从回归之初的22平方公里到现在有了33平方公里,从过去没有水域,到现在有了85平方的水域管理许可权。为了进一步能够帮助澳门实行经济适度多元,现在又设立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又扩大了160平方公里,让澳门参与管理。这个变化反映了在“一国”原则之下,只要有利于澳门的长远发展,国家都会给予大力支持,这也反映了“一国两制”具有生命力,它是灵活的,也是我们“一国两制”的优势。

  第二,澳门整体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它变得更加美丽。可能25年前来到澳门,如果要打卡拍照的话,只有葡京酒店,但是今天再来澳门,要打卡的地方就很多了,金碧辉煌的建筑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越美,交通也更加发达。这些成果都离不了“一国两制”的实践,也离不了与内地的合作,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有了今天面貌的变化。

  第三,澳门也变得越来越强壮了,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了。它的经济实力从过去的一个不够发达的地区到现在国际上的“金名片”。如果讲实际购买力的话,福布斯评价澳门人均购购买力的GDP仅次于卢森堡,排在世界第二。过去澳门刚回归的时候,GDP只有500亿多一点,现在则有3600多亿,再加上我们居民的口袋也鼓鼓的,月平均收入过去是5000元,现在是20000元……可以用很多的资料来说明澳门确实变得越来越强大了,这也是在“一国两制”下取得的。

  第四,澳门居民的生活跟过去比有了极大的改善,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出生到就学到工作到养老,人生中整个链条的每一个步骤实际上在澳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比如澳门连续多年的现金分享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极大的提升,大家都认为今天的生活比过去变得更好,这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