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配二代李依静:政府别用忠诚审判身分

台湾移民青年倡议阵线协会常务理事、政大政治研究所硕士生李依静接受访问。(中评社 张嘉文摄)

  中评社台北4月15日电(记者 张嘉文)针对近期陆配及其子女若未能在三个月内补齐除籍证明,将面临台湾户籍被注销的争议,台湾移民青年倡议阵线协会常务理事、政大政治研究所硕士生李依静向中评社指出,这场风波凸显出台湾社会长期未曾正视移民群体的真实处境与心理需求,“我们不是被推开的人,我们是在这里生活的一群人。”

  李依静是陆配家庭的第二代,母亲来自大陆贵州,父亲则是台湾人。她接受中评社访问时,谈及自己从小的经历,坦言社会对于陆配家庭的歧视言论从未真正消失。

  李依静提到“我在国小二、三年级的时候就曾被同学问,你妈妈是不是“共匪”?即便已过去十几年,但这样的语言,现在仍时不时浮现。”她认为,两岸政治情势近年趋于紧绷,让这类标签更容易出现在公共讨论中,也让移民子女成为舆论下的边缘人。

  李依静指出,应该要就事论事,而不是先从身份标签开始分类,像这次的除籍政策,真正应该被检视的,是行政机关在程序设计上是否合理,补件时限是否与实际跨境作业时间相符,而不是一味质疑当事人“忠诚度”是否足够。

  她观察,台湾社会长年未曾真正认识陆配这一群体,也缺乏机制去理解他们的背景与认知差异,可能从未好好理解过这些人(指陆配)过去在大陆是经历过什么教育、接受什么样的国族叙事,而这些经验如何影响他们在台湾的生活与认同。   李依静认为,当社会总是用“你忠诚吗”、“你是哪里人”这类语言去设下界线,很容易让移民与其后代陷入被排除的处境,“我们应该问的是,这些人是不是愿意在这里生活?愿意参与?而不是一句话把人推出社会之外。”

  身为贵州家庭的一员,李依静谈到她对母亲的故乡感情深厚。她分享说,外公、外婆一家人对她极为疼爱,老家是一个偏乡农村,但亲情网络非常紧密,虽然每次回去都会感受到与台湾不同的言论环境与政治气氛,但那里的家人情感仍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李依静说,自己现在多半是独自回去探亲,通常两年一次,而母亲目前则长住在贵州。虽然这次户籍政策并未直接影响到她,但作为倡议者,她希望能为仍在程序中挣扎的家庭发声,因为政府该做的不是把人推走,而是把人接住。

台湾移民青年倡议阵线协会常务理事、政大政治研究所硕士生李依静接受访问。(中评社 张嘉文摄)

  中评社台北4月15日电(记者 张嘉文)针对近期陆配及其子女若未能在三个月内补齐除籍证明,将面临台湾户籍被注销的争议,台湾移民青年倡议阵线协会常务理事、政大政治研究所硕士生李依静向中评社指出,这场风波凸显出台湾社会长期未曾正视移民群体的真实处境与心理需求,“我们不是被推开的人,我们是在这里生活的一群人。”

  李依静是陆配家庭的第二代,母亲来自大陆贵州,父亲则是台湾人。她接受中评社访问时,谈及自己从小的经历,坦言社会对于陆配家庭的歧视言论从未真正消失。

  李依静提到“我在国小二、三年级的时候就曾被同学问,你妈妈是不是“共匪”?即便已过去十几年,但这样的语言,现在仍时不时浮现。”她认为,两岸政治情势近年趋于紧绷,让这类标签更容易出现在公共讨论中,也让移民子女成为舆论下的边缘人。

  李依静指出,应该要就事论事,而不是先从身份标签开始分类,像这次的除籍政策,真正应该被检视的,是行政机关在程序设计上是否合理,补件时限是否与实际跨境作业时间相符,而不是一味质疑当事人“忠诚度”是否足够。

  她观察,台湾社会长年未曾真正认识陆配这一群体,也缺乏机制去理解他们的背景与认知差异,可能从未好好理解过这些人(指陆配)过去在大陆是经历过什么教育、接受什么样的国族叙事,而这些经验如何影响他们在台湾的生活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