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科学家分获三项未来科学大奖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柴继杰、周俭民。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8月17日电/2023未来科学大奖16日在京港两地同时发布获奖名单,八位科学家分获三项大奖,奖金总额超两千万元(人民币,下同)。柴继杰、周俭民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因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已故)、任少卿、张祥雨因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抗病小体 保护植物免受感染

  文汇报报导,“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柴继杰、周俭民,他们为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目前,全球粮食产量的40%因植物害虫和病原体而损失。通过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继杰和周俭民确立了由免疫受体激活的抗病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他们发现抗病小体是由免疫受体蛋白在识别病原体效应子后形成的多组分复合体,并发现这种复合体通过形成钙离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应,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从而保护植物免受感染。这一发现将带来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现第一个液氮温区超导材料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赵忠贤、陈仙辉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超导是1911年发现的,是人类观察到的第一个宏观量子效应,已有五次授予十人获得诺贝尔奖。超导体作为一种量子材料,其独特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信息、医疗、交通和电力等领域带来深刻变革,有极大的应用前景。高温超导材料主要有两大类:铜氧化物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在铜氧化物方面,赵忠贤领导的团队独立发现了第一个液氮温区的超导材料。在铁基超导体方面,陈仙辉研究组首先将超导转变温度提高到麦克米兰极限之上,证明铁基超导体确实是非常规的高温超导体,而赵忠贤研究组创造并保持了在块状材料中超导转变温度的纪录。

  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作出贡献

  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同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他们提出的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深度神经网络推动了人工智能的革命和发展,增加神经网络的深度是在许多人工智能应用中带来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获奖团队提出了深度残差学习,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获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能力,促成了多个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科研非常有趣 适合青年学生

  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柴继杰获奖后现场向团队中多位年轻人致谢,还包括早期他教授的多位研究生,“这一殊荣是团队多年努力的回报。我有一个研究生就读于北大农学院,正是他的智慧和努力直接推动了这项研究的重大进展。”

  此次获奖者张祥雨为“90后”,是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创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张祥雨现场笑谈,最初接到组委会电话时一度以为是诈骗电话,“未来科学大奖历届获奖者都是在领域里如雷贯耳的先行者和‘牛人’,本人是‘90后’,接到获奖电话时感觉不可思议,怎么会落到我身上?直到跟组委会多次沟通才确认,又惊喜又意外。”张祥雨在加深人工智能方面作了很多探索,“我们坚持简单和本质的原则,在一堆貌似正确的路线中很幸运地找到了正确的那条路,通过大量的实验、大量的讨论,获奖跟团队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赵忠贤、陈仙辉。香港文汇报

  其中两名获奖者16日下午亦通过视像访问分享了得奖感受及他们对青年人的寄语。“生命科学奖”得主周俭民说,科研是一项非常有趣和适合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可以让人追求梦想和满足好奇心,“就像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待发现”,鼓励有兴趣的青少年可以多尝试、多接触,找到自己兴趣所在,探索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物质科学奖”得主之一的陈仙辉提醒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培养好独立思考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才能有效将知识传播开去。专研高温超导材料的陈仙辉表示,内地与香港正加深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未来如有机会,自己很希望能参与其中。香港十分重视科研在应用及产业上的落实,而香港多间大学亦已在内地建立了校区,无论教育、基础科学及产业应用层面,他相信很多内地学者都愿意参与深化两地合作。

  青少年对话获奖者将在港举行

  记者瞭解到,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和香港均设立会场,北京会场公布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香港会场公布10月份未来科学大奖周的议程。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奖励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作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725万元(约合100万美元)。2016年至今共评选出35位获奖者,有多位港学者获奖。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首次在香港举行,70多位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世界级科学家将在科学峰会上共同探讨前沿科学议题,颁奖典礼和青少年对话获奖者将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香港文汇报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柴继杰、周俭民。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8月17日电/2023未来科学大奖16日在京港两地同时发布获奖名单,八位科学家分获三项大奖,奖金总额超两千万元(人民币,下同)。柴继杰、周俭民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因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已故)、任少卿、张祥雨因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抗病小体 保护植物免受感染

  文汇报报导,“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柴继杰、周俭民,他们为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目前,全球粮食产量的40%因植物害虫和病原体而损失。通过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继杰和周俭民确立了由免疫受体激活的抗病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他们发现抗病小体是由免疫受体蛋白在识别病原体效应子后形成的多组分复合体,并发现这种复合体通过形成钙离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应,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从而保护植物免受感染。这一发现将带来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现第一个液氮温区超导材料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赵忠贤、陈仙辉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超导是1911年发现的,是人类观察到的第一个宏观量子效应,已有五次授予十人获得诺贝尔奖。超导体作为一种量子材料,其独特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信息、医疗、交通和电力等领域带来深刻变革,有极大的应用前景。高温超导材料主要有两大类:铜氧化物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在铜氧化物方面,赵忠贤领导的团队独立发现了第一个液氮温区的超导材料。在铁基超导体方面,陈仙辉研究组首先将超导转变温度提高到麦克米兰极限之上,证明铁基超导体确实是非常规的高温超导体,而赵忠贤研究组创造并保持了在块状材料中超导转变温度的纪录。

  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作出贡献

  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同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他们提出的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深度神经网络推动了人工智能的革命和发展,增加神经网络的深度是在许多人工智能应用中带来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获奖团队提出了深度残差学习,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获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能力,促成了多个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科研非常有趣 适合青年学生

  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柴继杰获奖后现场向团队中多位年轻人致谢,还包括早期他教授的多位研究生,“这一殊荣是团队多年努力的回报。我有一个研究生就读于北大农学院,正是他的智慧和努力直接推动了这项研究的重大进展。”

  此次获奖者张祥雨为“90后”,是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创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张祥雨现场笑谈,最初接到组委会电话时一度以为是诈骗电话,“未来科学大奖历届获奖者都是在领域里如雷贯耳的先行者和‘牛人’,本人是‘90后’,接到获奖电话时感觉不可思议,怎么会落到我身上?直到跟组委会多次沟通才确认,又惊喜又意外。”张祥雨在加深人工智能方面作了很多探索,“我们坚持简单和本质的原则,在一堆貌似正确的路线中很幸运地找到了正确的那条路,通过大量的实验、大量的讨论,获奖跟团队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