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独一无二 村民盼开放旅游
在接近零游客下,“沙头角故事馆”无奈只能接受预约参观,默默等了六年,静待明年进一步开放,向游客说好沙头角故事。
故事馆的展品都是李以强过去多年收集的村民旧物,当中有不少是朋友捐赠,包括村民的农具、生活用具,也有旧衣车、旧音响、旧实木家具,雕有凤凰图案的樟木箱和花鸟门楣。
“春蕾”表见证中英街昔日繁盛
在众多的藏品中,最特别的是一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春蕾”牌手表。这只运作仍然良好的手表,是李以强数年前特意在网上购入的:“我见楼下的钟表铺骑楼底,挂了好大的广告招牌,又听讲这个牌子的手表,当年在中英街好受欢迎,就特别买回来收藏。”
不过,手表买来时,表带却非原厂,故事馆楼下的钟表店老板知道后,即时送了一条全新的原厂春蕾表带给他,令他喜出望外。
原来,在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人对黄金和手表十分渴求,他们来到中英街都喜欢买金饰和手表。春蕾手表是当年产自上海的名表,在内地信誉极高,在中英街非常热卖。
当时不少客人大量买入手表后,为了逃避检查,会即时在店内把表带除下,取走表身,并把表盒、保用证书等弃掉。钟表店因此保留了大量原装表带和表盒,李以强感慨道:“想不到几十年后,竟然可以在这里配返原厂表带。”
不过,令他唏嘘的还有“故事馆”阁楼㓥房内的明星海报,该张刊于1993年2月28日的跨版叶童海报,贴在板间房墙上非常抢眼,㓥房虽然破旧,但海报却贴得稳固。李以强相信㓥房的主人是一名追梦少女,所以他特意把海报保留,作为沙头角的历史见证。“即使当年是少女,估计她现在都年近五十岁了。”他希望那位女子可以重临旧地,讲述她那段青葱岁月的故事。
“在97年前,沙头角(深圳)有不少工厂,好多女工会趁午饭时间到中英街购买日用品或其他货品带回深圳,当时的港货十分畅销,带旺了整个沙头角和中英街,真是货如轮转。”
不过,香港回归后,沙头角却不进反退。如今,新楼街的表铺早已停业,只剩下春蕾手表的广告招牌在骑楼底随风摇曳。时代不断变迁,“边城”沙头角却仿佛定格在40年前。
开放和发展沙头角是民心所向。李以强期望沙头角可以有序地开放,让学校、社团、游客等能到故事馆参观,瞭解沙头角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变迁。沙头角是个曾大起大落的地方,中英街曾带旺了边垂地带,但由于属禁区,发展却滞后数十年。“希望北都发展,可以为沙头角迎来新的春天、新的转机,不再是一潭死水。”
在接近零游客下,“沙头角故事馆”无奈只能接受预约参观,默默等了六年,静待明年进一步开放,向游客说好沙头角故事。
故事馆的展品都是李以强过去多年收集的村民旧物,当中有不少是朋友捐赠,包括村民的农具、生活用具,也有旧衣车、旧音响、旧实木家具,雕有凤凰图案的樟木箱和花鸟门楣。
“春蕾”表见证中英街昔日繁盛
在众多的藏品中,最特别的是一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春蕾”牌手表。这只运作仍然良好的手表,是李以强数年前特意在网上购入的:“我见楼下的钟表铺骑楼底,挂了好大的广告招牌,又听讲这个牌子的手表,当年在中英街好受欢迎,就特别买回来收藏。”
不过,手表买来时,表带却非原厂,故事馆楼下的钟表店老板知道后,即时送了一条全新的原厂春蕾表带给他,令他喜出望外。
原来,在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人对黄金和手表十分渴求,他们来到中英街都喜欢买金饰和手表。春蕾手表是当年产自上海的名表,在内地信誉极高,在中英街非常热卖。
当时不少客人大量买入手表后,为了逃避检查,会即时在店内把表带除下,取走表身,并把表盒、保用证书等弃掉。钟表店因此保留了大量原装表带和表盒,李以强感慨道:“想不到几十年后,竟然可以在这里配返原厂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