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吸引游客 鹅颈桥热闹重现
“打小人”早在2014年已列入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有来自内地的游客提早于昨日到鹅颈桥,体验这种在香港独有的民间生活文化。有“专业打手”拜神婆表示,今日清晨六时开始营业,直至“惊蛰”正日,按照过往人流经验估计,明日到来“打小人”的顾客或需排队轮候。\大公报记者 锺佩欣
大公报记者昨日到湾仔鹅颈桥底,在一条街外,已经开始听到拖鞋拍打的声音。现场所见,有六、七档“专业打手”拜神婆开工,每次“打小人”收费50元起。记者见到,拜神婆不停打手上的两张白色小人纸,直至变成纸碎,再放入纸老虎中一幷烧毁。
记者直击 七档“拜神婆”开工
去年惊蛰正值第五波疫情肆虐,为免大量市民打小人造成群组聚集,增加病毒传播风险,湾仔区议会主席和湾仔民政事务处与相关行业主要经营者达成共识,惊蛰期间不营业,警方也呼吁市民不要到鹅颈桥底打小人。
家族祖传“打手”黄吉利昨日告诉大公报记者,去年惊蛰没有直接开坛,一班熟客在网上“下单”打小人。今年疫情放缓,她说市民可再次看到小人纸打到四分五裂的场面。她又说,孕妇不宜参与打小人活动,避免伤胎气。
“专业打手”堪舆学家融姑告诉记者,疫情影响消减,今年客人多以“职场小人”为主要目标,更有来自外地的客人专门体验打小人。她说近日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士,认为每一段恋情都有小人作怪,导致无疾而终,相信到来打走小人,可吸引正姻缘。<nextpage>
国际知名 旅发局也有介绍
打小人是本港在国际知名的传统习俗,香港旅游发展局网页也有介绍,“可以把打小人看作是寻求发泄释怀及转运的方法”,幷提议游客“下次游港时若想发泄解解气,就顺便来打打小人吧!”政府于2014年6月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把“惊蛰祭白虎”,即是打小人列为社会实践、仪式及节庆活动之一。
来自深圳的旅客陈小姐,昨日到鹅颈桥下打小人,她向大公报记者表示,知道打小人的历史文化深厚,特意到来体验,希望打走噩运。她说工作环境好压抑,上司下属挑拨离间,她夹在中间,希望打走小人后可以“唞下气”。有游客说来港游玩数天,经过铜锣湾,顺道体验文化,因为疫下经济不景,公司加薪幅度较低,希望打小人改改运气。
本地市民陈小姐说,每年惊蛰正日都会到鹅颈桥底请小人婆打小人,笑说自己没有特定目标,只是“求安心”。
“没有小人,就保你平安。”“专业打手”云姑说,打小人可以是祈求平安健康、为自己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