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非遗文化 提升国民身份认同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遗产教育与艺术管理课程的叶德平博士以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举例,透过观赏、体验或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但是麒麟舞不仅是庆贺节日、丰年的活动,更寄寓了从古至今老百姓对盛世祥和的向往,甚至不同的麒麟舞套路都代表了不同的愿望和祝福,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然而,仅透过一次简单的活动,不能使学生深刻瞭解到其背后的文化意涵、特有的情感和价值观,不利于非遗及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软性植入”更有成效
他续指,许多非遗项目与同学的生活、学科学习息息相关,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纳入教学,对学生及非遗的传承都有所得着。学习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亦有助增加其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文化的瞭解,并从精神上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祗有真正认识、瞭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才可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使其对自身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加国民身份认同。学生对非遗感兴趣,同时可以帮助非遗更好的传承。
叶德平强调,不能将非遗文化生搬硬套,不能仅将其作为“一次性”的活动,应注重“软性植入”,潜移默化的将其融入国民教育。(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