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答中评:澳门回归最大成就在民生改善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记者袁晓麦)12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澳门视察,并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对中评社表示,澳门回归25年来最大的成就在于民生改善。未来,澳门需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结合澳门特色、澳门优势,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发展。
澳门回归最大成就:民生改善惠及全民
张建指出,回归以来,澳门取得的最大的成绩是民生领域的变化。“正如习近平主席一直要求澳门要‘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他指出,回归25年来,澳门民生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澳门居民、百姓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大幅提高。澳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小而富”、“小而美”的澳门给澳门居民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张建表示,有一系列数据为澳门民生改善提供了详实脚注。比如,1999年至2023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长至6.9万美元,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澳门成为亚洲最为富裕的地区。比如,澳门总体就业人口月收入中位数由1999年的4920澳门元增加至2023年的1.75万澳门元。再比如,澳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太平洋地区典范”,教育福利在亚洲领先。他强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回归2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澳门坚持以人为本施政理念,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构建了涵盖生命全周期、覆盖生活各领域的民生保障体系,保持了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澳门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四大基础
澳门社会不同族群友好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象备受关注。对此,张建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文化的基础:一是澳门包容的街坊文化,体现邻里守望相助;二是澳门互助的社团文化,澳门社团数量从回归时的1700多个增至近1.2万个;三是澳门传统的社区文化,保留了纯朴民风;四是澳门中外多元的融合文化,这也是中央赋予澳门“三个一”定位中“一基地”,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到,“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并强调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对此,张建认为,“一国两制”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国际公共产品。从“一国两制”提出到在香港、澳门实践都超过25年,这一历程已经40多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国两制”四个方面的价值理念,正是对“一国两制”这一重大文明成果的经典概述。他进一步解读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国两制”四个价值理念。
一是和平。“一国两制”是中外和平解决领土问题的重要政策,体现的是和平精神。未来,中央政府致力于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的台湾问题,这正是这种和平精神的体现。
二是包容。“一国两制”从制度设计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存,体现的是包容的精神。在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两种社会制度,而且两种制度相互吸纳各自的优势并实现和谐共存,这的的确确体现的是包容的精神。
三是开放。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澳门,正是坚持最大程度的开放,发挥国际化、独特性优势,强化内联外通,才实现了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可以说,从本质上看,“一国两制”的初心就包含向开放的精神。
四是共享。“一国两制”虽然是中国提出的,但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国愿意将这一制度同世界共享,乐于向认同这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支持。也欢迎支持“一国两制”的政府、企业、组织、友人充分共享“一国两制”带来的红利。
谈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对澳门的意义,张建认为,澳门要摆脱经济过度依赖博彩业的困境、推动经济多元化,但澳门土地狭小,严重制约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产业发展需要的区域协作空间受到限制。因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可从拓展地理空间、促进经济多元化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三方面助力澳门未来的发展。
第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地理空间。横琴的开发、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初衷就是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为澳门发展提供物理上和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深度合作区120平方公里,是澳门面积的四倍。2015年,中央明确澳门特区海域面积85平方公里,与33.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相衔接。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作为粤澳深度合作区,实行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管理体制,使澳门的发展空间扩大到224.76平方公里。
第二,横琴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作为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近年来充分衔接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正逐步成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为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
此外,针对如何推动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张建认为,澳门是开放程度极高的外向型微型经济体,资源禀赋缺乏,产业单一一直是澳门发展的短板,单一的产业带来了单一的就业环境,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冲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适度多元化是澳门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博彩业一业独大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可持续,经济适度多元的重点产业占总体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博彩业占GDP比重已经从50%多降到30%多。
张建强调,经济适度多元不是取消博彩业,而是降低博彩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推进其它产业发展,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发展。经济适度多元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
他指出,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不要搞大而全,要结合澳门特色、澳门优势。例如在文旅方面,要搞深度旅游、休闲,“旅游+”、“休闲+”,延伸旅游休闲的时间和空间。寓学于旅游、寓美食于旅游、寓商于休闲、寓健康于休闲等。此外,也能结合澳门特色,推动美食之都、文艺演出、演唱会经济、城市活化等。特别是澳门“演唱会经济”十分火爆,现在每周约3至5场演唱会在澳门举行,显着带动旅客量和经济发展。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记者袁晓麦)12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澳门视察,并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对中评社表示,澳门回归25年来最大的成就在于民生改善。未来,澳门需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结合澳门特色、澳门优势,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发展。
澳门回归最大成就:民生改善惠及全民
张建指出,回归以来,澳门取得的最大的成绩是民生领域的变化。“正如习近平主席一直要求澳门要‘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他指出,回归25年来,澳门民生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澳门居民、百姓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大幅提高。澳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小而富”、“小而美”的澳门给澳门居民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张建表示,有一系列数据为澳门民生改善提供了详实脚注。比如,1999年至2023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长至6.9万美元,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澳门成为亚洲最为富裕的地区。比如,澳门总体就业人口月收入中位数由1999年的4920澳门元增加至2023年的1.75万澳门元。再比如,澳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太平洋地区典范”,教育福利在亚洲领先。他强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回归2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澳门坚持以人为本施政理念,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构建了涵盖生命全周期、覆盖生活各领域的民生保障体系,保持了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澳门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四大基础
澳门社会不同族群友好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象备受关注。对此,张建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文化的基础:一是澳门包容的街坊文化,体现邻里守望相助;二是澳门互助的社团文化,澳门社团数量从回归时的1700多个增至近1.2万个;三是澳门传统的社区文化,保留了纯朴民风;四是澳门中外多元的融合文化,这也是中央赋予澳门“三个一”定位中“一基地”,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