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台港澳专家共论避战促和

思想者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12月1日在香港中评社总部举行,主题为“近一年来两岸关系形势总结与观察”。来自台港澳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当前两岸关系的危机与挑战、和平统一的路径与条件、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与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从历史经验、社会民生、文化交流、政治发展等多维度,分析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并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务实建议。

  是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与会者有:中国国民党中央前副秘书长张荣恭,台湾民众党前秘书长谢立功,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前校长刘廷扬,台湾孙文南院院长汪明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郭建青,香港亚太安全战略研究所所长李风。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提交了书面发言。

中国国民党中央前副秘书长、国民党政策委员会副执行长张荣恭(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民党中央前副秘书长、前大陆工作会主任张荣恭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原本存在,但是民进党当局选择弃之不用,当前台湾社会对和平的真正出路也缺乏深入瞭解。他认为,反对“台独”是实现和平的唯一出口,而“九二共识”则是两岸对话的关键入口。如果台湾执政者没有明确反对“台独”,就难以找到实现和平的路径,如果没有九二共识作为政治基础,就无法恢复协商机制。他指出,尽管台湾各界,包括赖清德,都在强调追求和平,但如果以“新两国论”为立场,这实际上是试图借“台独”实现和平,想搞和平分裂,根本毫无可能,极不现実。历史经验早已表明,当李登辉提出“新两国论”、陈水扁强调“一边一国”时,大陆就明确指出,“台独”意味着战争。“台独”与台海的和平稳定水火不容,这一逻辑至今未变。可见,反对“台独”是通往和平的出路,“九二共识”则是开启两岸对话的入口。

  张荣恭指出,台湾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危险局势的发生,台湾需要为大陆提供不采取霹雳手段的理由。然而,当前台湾的执政者显然没有这样的意图,反而不断采取挑衅行为,刺激大陆可能采取强硬措施。因此,理性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这种理性的声音难以进入岛内公众视野的传播困境,恰恰凸显了台湾目前所处的局势:正站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他表示,许多致力于两岸关系的台湾人士,尽管清楚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与挑战,仍然努力推动交流与合作,其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找到一条和平共荣的路径。

台湾民众党前秘书长、“内政部”“移民署”前署长、台湾海洋大学教授谢立功(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大陆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民众党前秘书长谢立功重点分析了台湾民众党的发展现况、组织转型及未来走向。他表示,当前台湾民众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正经历自成立以来的最严峻挑战,其未来发展将取决于党内组织重整成效及2024年后的政治版图变化。他指出,柯文哲在2024大选得到四分之一以上选民的支持,台湾民众党获得8席不分区“立委”,有人称之为“关键少数”,也是现阶段台湾第三势力的代表,更为民众党在台湾政坛继续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立功表示,在两岸议题上,台湾民众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立法院”蓝绿席次皆不过半的现况下,第三势力的投票倾向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因此,当国民党、民进党实力接近,民众党理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惟目前柯文哲所涉政治献金申报、图利等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已让其人设严重崩坏,无论司法最终结果如何,短期内对民众党之伤害恐难回复,也除非司法判决有严重瑕疵,依目前之氛围,对民众党之未来发展恐极为不利。若原来支持者转向蓝或绿,民众党的影响力就会降低,可能使得台湾政党现阶段的“两大一中”转为“两大”,第三势力也可能形同瓦解。当然民众党若能痛定思痛,进而调整体质,整合其他小党,也不无可能反而借此让台湾政治走向多党制。

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前校长刘廷扬(中评社 袁晓麦摄)

  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前校长刘廷扬指出,过去一年两岸关系笼罩在“灰暗”的氛围之下。美国推动的“武器岛”政策,使台湾的军事化程度显着提高,包括增加军事训练强度、动员高中生签署“战时服勤同意书”等措施,都在台湾社会内部引发强烈不安。同时,近年来两岸交流几乎完全中断,青年之间的往来也近乎停摆。这一情况就导致两岸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之间的相互瞭解日益减少。在马英九时期,两岸青年的互动曾带来了无限希望。他回忆道,当时有一位来自湖北的交换生在台湾求学期间,就与台湾同学建立了深厚友谊,以致全班同学为配合她的签证情况,甚至改变毕业旅行目的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产生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

  提及两岸青年交流,刘廷扬建议,在举办两岸交流活动时应以增进两岸青年的真实互动、直接接触为目的,多为两岸青年之间创造直接对话的机会。此外,近年来大陆的文化软实力正在崛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成为影响台湾年轻人的重要工具。这些文化交流虽是“小打小闹”,但能够成为缠绕在两岸之间维持不断的细丝。

台湾孙文南院院长汪明生(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湾孙文南院院长汪明生表示,民调显示,如今台湾社会仍有超过一半的人对统一持抵触态度,这其中既有部分自认为“日本人”或具有“台独”倾向的人,也有因绿营执政获利的既得利益阶层。然而他指出,更多的人对统一持保留态度的原因,其实是对大陆发展现状、对台政策,以及统一后台湾自身未来的模糊与不解。汪明生认为,谈及统一议题,蓝绿阵营常常关注的是经济和政治层面,却常忽视“社会”层面在两岸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进一步从四个维度阐释了“社会”的内涵:相对于经济的就业,社会就是生活;相对于政治的政党与政治人物,社会就是选民。

  汪明生指出,促进尽早统一的关键在于推动两岸关系朝着“统好”的方向前进,“要让四分之三的台湾同胞在统一后的生活能够不输于现在,能够比现在好。”他认为,推动统一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在于更多地关注民生、就业、社会福祉等具体问题。但当前两岸关系却存在着“缺失的环节”,尽管大陆综合实力已远超台湾,但台湾民众并未因此就愿意面对大陆。“台湾同胞大部分都关心小事,比如生活、就业、消费等。”他认为,对台统一也是通过一系列小事的积累,要重新认识如何把小事办好,让台湾同胞从中感受到统一的好处。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胡伟星教授(中评社 袁晓麦摄)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胡伟星教授谈及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他认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给中美关系造成“硬伤”,比如加征关税,取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大规模对台军售等,但这与拜登政府造成的“内伤”不同。“拜登这几年拉拢盟国,构建印太地区小多边来围堵中国,预谋集体干涉台海危机,支持民进党“倚美谋独”,对两岸关系造成的伤害是长远的。”他指出,特朗普并没有把台湾议题放在优先位置,不想为保卫台湾与中国打仗,只想用台湾牌压中国在经贸等具体问题上让步,采取的是一种交易思维与大陆打交道。虽然特朗普政府还会扩大对台军售,让台湾交更多“保护费”,民进党企图从特朗普身上“拿到好处”,以美制华将更加困难。特朗普甚至可能会推翻拜登保护台湾的言论,进而戳破民进党企图“倚美谋独”的幻想。

  胡伟星表示,在“一中原则”这一大框架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恢复两岸交流是一种务实且有益的举措。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一种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更能直击人心,更具说服力。因此,他呼吁,两岸交流纽带一定不能断。只有保持交流,才能在台湾社会保持影响力。否则,两岸关系的消极面会越来越大。“我们现在要尽量把积极面做大,把消极面降到最低。”他也建议,澳门作为两岸交流重要平台,可以恢复先前的模式,加强两岸民间和学术交流,发挥其在两岸关系的交流和补充作用。

香港亚太安全战略研究所所长,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风(中评社 袁晓麦摄)

  香港亚太安全战略研究所所长、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风表示,虽然两岸关系危险因素在增加,但实现统一的信心却越来越足、前景越来越光明。他认为,当前赖清德等“台独”势力的挑衅愈发猖狂,加之外部势力不断煽动、支持,为其提供各种资源和条件。这种局面必然会导致局势走向摊牌的时刻,也就是发展到最后,可能不得不面对最终的关键时刻。

  李风表示,作为和平主义者,他一向主张实现和平统一,但和平统一的实现并非易事,必须伴随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他认为,大陆方面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竭尽全力,但同时在军事斗争的准备绝不会放松。

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郭建青(中评社 袁晓麦摄)

  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郭建青表示,两岸的工作无论多艰难,都必须坚持推进。学术交流、人文交流以及两岸融合的工作都要持续进行。同时,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原则绝不能动摇。这些立场无论台湾方面是否接受,我们都必须坚定表达。因为这是事关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绝无退让空间。

  郭建青指出,我们当前的一切努力,都是基于对和平的珍视、对两岸同胞的爱护和慈悲之心。我们应始终从民族大义和两岸和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避免战争。两岸一旦兵戎相见,后果将是两岸人民、东亚地区乃至全球和平都无法承受的巨大灾难。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中评社图片)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指出,在面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局势时,许多人担忧两岸是否会走向军事冲突。他认为,首先,习近平主席已经明确表示,台湾问题触及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绝不容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如果台湾宣布“独立”、有外国军事介入或其他相似情况发生,我们可能不得不采取武力应对。我们应当确信,我们国家完全有实力实现台湾的统一。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还有其他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两岸统一。

  李大壮表示,在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和平与对话的重要性。当前的挑战和风险需要通过增加双方真正的接触和理解来管控。台湾内部的政治变化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必须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探索更多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对话和交流,才能为两岸关系的长远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大壮强调:第一,两岸必须“真正”接触,才能管控风险。第二,不必要为两岸之间的一些“伪议题”闻歌起舞。第三,需要加强两岸民间各阶层交流,包括文化、经济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评社 袁晓麦摄)

  最后,研讨会主持人、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总结中表示,与会者专家学者都是长期致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智者,也都是中国评论的好友,在3个多小时的深入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入解剖问题,积极寻求对策。对此他有三个特别突出的感受:第一,不能低估两岸关系危机的加速发展。当前两岸关系的危机正在加重,这一点不容忽视。两岸关系曾经经历了8年的和平共构时代,后来又经历了8年的“冷和平”时代,现在则处于“去和平”的重大危机之中。在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之际,我们要全力以赴寻求避战促和之道,要有创新且有效的应对方法。

  第二,两岸交流不能停止、不能中断,两岸交流严重收缩,两岸敌意螺旋就会急剧上升,中止两岸交流,两岸敌意螺旋就会从政党政治扩展为民间民情。敌意螺旋的直接效应就是“安全困境”,终极效果就是“必有一战”,阻碍交流就是在准备引战,对此严峻性绝对不可以忽视。两岸交流力度要加大,同时要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需要更贴近两岸青年的感受,要发挥青年的力量。

  第三,香港和澳门不能在两岸关系中“躺平”,要继续发挥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作用,设法有所作为。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中央政府定性港台关系为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直至今日,其特殊性还存在,有特殊性就有特殊作用。比如香港长达27年的“一国两制”实践与创新经验,对构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就必然存在特殊的参考意义。

  郭伟峰特别呼吁:为“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与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港澳专家学者,必须在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继续振作有为,继续发扬舍我其谁的创新勇气,继续把勿负时代作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思想者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12月1日在香港中评社总部举行,主题为“近一年来两岸关系形势总结与观察”。来自台港澳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当前两岸关系的危机与挑战、和平统一的路径与条件、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与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从历史经验、社会民生、文化交流、政治发展等多维度,分析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并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务实建议。

  是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与会者有:中国国民党中央前副秘书长张荣恭,台湾民众党前秘书长谢立功,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前校长刘廷扬,台湾孙文南院院长汪明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郭建青,香港亚太安全战略研究所所长李风。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提交了书面发言。

考研指导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