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骥:应考虑重新开放投资移民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香港商报网报导,近日,本港财经作家许骥呼吁香港应考虑重新开放投资移民。他提出,现象不是问题,但要在成为问题之前防范。有些现象已然存在,不能假装看不见。

  许骥指出,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导,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富豪涌现“出走潮”,在新加坡成立“单一家族办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简称“单一家办”)成为许多中国富豪不约而同的选择。新加坡单一家办的数量已经暴增3倍,多达1500间,其中一半是中国人成立的。在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的规则是,申请时⾄少注资1000万元新币(约5000万元人民币),申请后两年内⾄少再注资1000万元新币(合计约1亿元人民币)。所以保守估计,有约750亿元人民币已经或即将从中国外流至新加坡。

  他表示,根据从业内得到的消息,目前至少还有上千个来自中国富豪的单一家办申请尚在排队中。根据《2021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拥有亿元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 13.3 万户,其中拥有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 7.9 万户。虽然目前赴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的中国富豪人数只占“超高净值家庭”的零头,但这个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为什么中国富豪热衷在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中国富豪赴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一方面是资产避险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新加坡的身份。据悉,因单一家办须聘请投资专员,故可借此让家族成员申请以受聘投资专员获得新加坡工作签证(Employment Pass,简称“EP”),并进一步获得申请新加坡永久居留权(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的资格,及日后申请新加坡公民的机会。也就是说,借由让家族成员进入家办工作,可享有移民之便利。资金与人才的双重流失,将对我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许骥说:“我国有严格的外汇管制,资金外流难度大。但市场规律早已证明,只要需求存在,外汇管制不过是增加了资金外流的摩擦力,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而唯有中国经济全面向好,令市场重拾信心,才能留住资金。疫情三年,无疑给中国经济蒙上了巨大不确定性,如今重启开放,经济恢复需要时间。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中国恢复的这个档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资金流出?重启搁置已久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不失为一个上策之选。”

  所谓“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下简称“香港投资移民”),是香港特区政府曾于2003年10月27日起实施,至2015年1月15日结束的投资移民计划。起初,该计划规定向将不少于650万港元资金带来香港,但是不会在香港参与经营任何业务的非中国籍资本投资者颁发香港居留权。而自2010年起,投资资金要求提升至1000万港元。投资者可以从获准投资的资产类别中选择投资项目,无需开办或者合办经营业务。由于计划只限非中国籍或者已经获得第三国居留权的中国籍人士申请。因此,如果中国内地居民希望申请该计划,一般都会先取得非洲、中美洲或大洋洲小国的居留权或者护照,再以拥有外国居留权中国公民或外国公民的身份申请。2015年1月15日香港投资移民停止接受申请,而处理中之已经递交的申请则继续进行。目前,累积之申请已基本审批完成。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入境事务处共接获香港投资移民申请44653宗,已正式获批35262宗,共吸纳投资金额3149亿1297万港元。

  近年,香港与新加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依然持续上演。伴随获得香港身份而来的香港的教育、医疗等优势,特区护照的便利性,投资的避险性,目前香港对许多内地富豪来说仍然颇具吸引力。所以,用重启香港投资移民来缓解资金从中国流向新加坡,让资金留在中国这个“大盘子”里,不失为一个对内地和香港都有利的双赢选择。   对此,许骥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香港特首亦承认在过去几年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特区政府已加强开放优才、专才的申请,而投资移民的效果除了吸引资金,也是吸引人才。香港特首施政报告连续多年提及加强香港家办的优势,所以亦可设立在香港成立单一家办的投资移民计划,门槛可仿效新加坡设为1亿港元。建议内地参考沪港通模式,开通家办专属账户,申请者可不受外汇管制将资金从内地注入香港的单一家办,在港进行投资。如果资金要调回内地,只可以通过专属账户回流。这样一来,就不必担心资金从香港流失。对内地富豪而言,则只是将内地存款转存到香港,就可以获得香港身份,何乐而不为。

  第二,根据新加坡单一家办投资移民的相关规定,2000万元新币注资到单一家办后,只需保留20%资金在新加坡,其余80%资金可自由调配至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故重启的香港投资移民,也可以参考类似操作,并且可以结合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进行投资。比如,投资者可将1亿港元在香港买入大额分红保单,然后将保单抵押给银行,按揭出7000万港元左右的资金,享受香港的低息之于,资金又可回流内地进行投资,即便在内地做定存亦足以归还在香港保单抵押产生的利息。和新加坡相比,香港的银行体系更为稳健,且有背靠祖国的地利,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发挥了香港的优势。

  第三,早前的香港投资移民只允许非中国籍人士申请,增加了内地居民申请的难度,重启的投资移民计划应取消对中国籍人士的限制。须知,如果香港投资移民计划重启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我国资金和人才的进一步流失,所以这一点不需要多加解释。

  第四,新加坡目前从成立单一家办到可申请永久居留权大约只须4年左右时间,而香港目前获得永久居民仍须7年,缺乏竞争力。所以,建议重启的香港投资移民计划应将获得永久居民的时间从7年缩短至4年,这点相信亦不难理解。

  相对于资金和人才流向新加坡,我们更乐见其流向香港。香港是中国的城市,且是国际金融都市,香港的繁荣稳定,对我国来说极为重要。早前,内地和香港之间已经做了诸多工作,为重启投资移民计划奠定了基础。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香港商报网报导,近日,本港财经作家许骥呼吁香港应考虑重新开放投资移民。他提出,现象不是问题,但要在成为问题之前防范。有些现象已然存在,不能假装看不见。

  许骥指出,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导,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富豪涌现“出走潮”,在新加坡成立“单一家族办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简称“单一家办”)成为许多中国富豪不约而同的选择。新加坡单一家办的数量已经暴增3倍,多达1500间,其中一半是中国人成立的。在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的规则是,申请时⾄少注资1000万元新币(约5000万元人民币),申请后两年内⾄少再注资1000万元新币(合计约1亿元人民币)。所以保守估计,有约750亿元人民币已经或即将从中国外流至新加坡。

  他表示,根据从业内得到的消息,目前至少还有上千个来自中国富豪的单一家办申请尚在排队中。根据《2021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拥有亿元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 13.3 万户,其中拥有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 7.9 万户。虽然目前赴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的中国富豪人数只占“超高净值家庭”的零头,但这个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为什么中国富豪热衷在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中国富豪赴新加坡成立单一家办,一方面是资产避险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新加坡的身份。据悉,因单一家办须聘请投资专员,故可借此让家族成员申请以受聘投资专员获得新加坡工作签证(Employment Pass,简称“EP”),并进一步获得申请新加坡永久居留权(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的资格,及日后申请新加坡公民的机会。也就是说,借由让家族成员进入家办工作,可享有移民之便利。资金与人才的双重流失,将对我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许骥说:“我国有严格的外汇管制,资金外流难度大。但市场规律早已证明,只要需求存在,外汇管制不过是增加了资金外流的摩擦力,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而唯有中国经济全面向好,令市场重拾信心,才能留住资金。疫情三年,无疑给中国经济蒙上了巨大不确定性,如今重启开放,经济恢复需要时间。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中国恢复的这个档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资金流出?重启搁置已久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不失为一个上策之选。”

  所谓“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下简称“香港投资移民”),是香港特区政府曾于2003年10月27日起实施,至2015年1月15日结束的投资移民计划。起初,该计划规定向将不少于650万港元资金带来香港,但是不会在香港参与经营任何业务的非中国籍资本投资者颁发香港居留权。而自2010年起,投资资金要求提升至1000万港元。投资者可以从获准投资的资产类别中选择投资项目,无需开办或者合办经营业务。由于计划只限非中国籍或者已经获得第三国居留权的中国籍人士申请。因此,如果中国内地居民希望申请该计划,一般都会先取得非洲、中美洲或大洋洲小国的居留权或者护照,再以拥有外国居留权中国公民或外国公民的身份申请。2015年1月15日香港投资移民停止接受申请,而处理中之已经递交的申请则继续进行。目前,累积之申请已基本审批完成。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入境事务处共接获香港投资移民申请44653宗,已正式获批35262宗,共吸纳投资金额3149亿1297万港元。

  近年,香港与新加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依然持续上演。伴随获得香港身份而来的香港的教育、医疗等优势,特区护照的便利性,投资的避险性,目前香港对许多内地富豪来说仍然颇具吸引力。所以,用重启香港投资移民来缓解资金从中国流向新加坡,让资金留在中国这个“大盘子”里,不失为一个对内地和香港都有利的双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