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童一句话 助三个家庭重生
今日是器官捐赠日,全港有超过二千名病人等候器官移植,但每年只有百余宗器官捐赠个案,今年上半年更只有49宗。医院管理局呼吁市民多了解器官捐赠讯息,有意愿便应及时告诉家人。
回忆起丈夫突然病发的那个夜晚,彭太仍哽咽,那年丈夫只有53岁,中风后立即送院,经抢救后,判断为脑死亡,“突然间好大打击,从没想过作为全家支柱的他会倒下。”几日后,仍在悲痛中的彭太收到医院询问,是否愿意把丈夫的器官捐出,她心里觉得可以接受,但丈夫生前幷未签过器官捐献卡,亦无提到过相关想法,彭太感到难以作出决定。
以不同方式存在丈夫好似无离开过我
“当时儿子才八岁,我问他,有没有听过器官捐赠,没想到儿子说学校曾教过,捐献可以帮到别人,是好事。真的令我感动,学校教育很重要!”彭太受到儿子鼓励,在得到家人一致支持后,决定将丈夫器官捐献,帮助三位患者重获新生。
丈夫离世后,彭太与儿子持续在医院做义工,常帮助病人提供资讯等,她亦已登记器官捐献卡。她说见到不少器官受赠者也在医院做义工,心中十分欣慰,“好似一种生命的延续,在世上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好似丈夫无离开过我。”
医管局器官捐赠联络主任庞美兰表示,这次器官捐赠案例得以完成,学校教育和公众支持非常重要。很多家属因不知道逝者生前意愿,自己不舍得亲人、希望遗体保留完整的传统思想等,内心挣扎,最后放弃捐赠器官,“其实很多人在亲人刚离世的情绪下难以决定,我们会慢慢引导家属,回忆逝者生前的善举,在助人的情况下会如何抉择,帮助他们以逝者的角度思考。”
医管局呼吁市民把意愿及早告诉家人
器官移植是与死神斗快的角力,本港今年截至6月,有2554名病人等候器官移植,其中等候肾脏的就占2392名。新冠疫情下,捐赠及移植手术虽未受影响,但每年只有百多宗器官捐赠个案,今年上半年更只有49宗,大量器官衰竭病人急需手术。
医管局肾脏配对捐赠计划工作小组主席冯加信医生表示,当前香港大部分人对器官捐赠的概念仍不够清晰,多数家属的传统观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导致器官捐赠仍难进行,他呼吁市民多了解器官捐赠相关讯息,有意愿及早告诉家人了,帮助整体社会建立支持器官捐赠的文化。
今日是器官捐赠日,全港有超过二千名病人等候器官移植,但每年只有百余宗器官捐赠个案,今年上半年更只有49宗。医院管理局呼吁市民多了解器官捐赠讯息,有意愿便应及时告诉家人。
回忆起丈夫突然病发的那个夜晚,彭太仍哽咽,那年丈夫只有53岁,中风后立即送院,经抢救后,判断为脑死亡,“突然间好大打击,从没想过作为全家支柱的他会倒下。”几日后,仍在悲痛中的彭太收到医院询问,是否愿意把丈夫的器官捐出,她心里觉得可以接受,但丈夫生前幷未签过器官捐献卡,亦无提到过相关想法,彭太感到难以作出决定。
以不同方式存在丈夫好似无离开过我
“当时儿子才八岁,我问他,有没有听过器官捐赠,没想到儿子说学校曾教过,捐献可以帮到别人,是好事。真的令我感动,学校教育很重要!”彭太受到儿子鼓励,在得到家人一致支持后,决定将丈夫器官捐献,帮助三位患者重获新生。
丈夫离世后,彭太与儿子持续在医院做义工,常帮助病人提供资讯等,她亦已登记器官捐献卡。她说见到不少器官受赠者也在医院做义工,心中十分欣慰,“好似一种生命的延续,在世上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好似丈夫无离开过我。”
医管局器官捐赠联络主任庞美兰表示,这次器官捐赠案例得以完成,学校教育和公众支持非常重要。很多家属因不知道逝者生前意愿,自己不舍得亲人、希望遗体保留完整的传统思想等,内心挣扎,最后放弃捐赠器官,“其实很多人在亲人刚离世的情绪下难以决定,我们会慢慢引导家属,回忆逝者生前的善举,在助人的情况下会如何抉择,帮助他们以逝者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