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简约公屋单位较大 造福小家庭
中评社香港10月22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施政报告排解土地房屋问题措施之一,是计划在五年内兴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但有舆论质疑政府“凑数”。事实上,改善轮候基层住屋的过渡性房屋,大部分是一至两人的“蚊型”单位,《大公报》发现部分过渡房项目没有三人或以上的单位,即使建筑费较低以组装合成技术MiC建造的过渡房,三人或以上单位比例亦不足四成。相反,简约公屋提供大单位,优先处理家庭申请者,正好弥补过渡房缺点。
有参与过渡房项目的多间社福机构(NGO)表示,三至四人以上㓥房户入住的需求大,但过渡房长期以“蚊型”单位为主,加上租期又短,改善基层居住环境的成效有限。\大公报记者 杨州、李雅雯(文) 李斯达(资料)
7000伙过渡房 仅35%为大单位
现时35个过渡房项目提供共约7000个单位,当中六成为一至二人单位,面积少过233平方呎,三人或以上单位则只占三成半。截至去年六月,房委会统计数字显示,在等候上楼逾三年而又未曾获配屋的申请者中,三人或以上家庭占55%,共4.22万个轮候申请,可见过渡房未能对准真正需求基层。
其中6个MiC过渡房项目共提供4342个单位,三人或以上单位仅1690个,占整体的38.9%,不足以应付数以千计的大家庭申请。MiC项目平均楼高三至四层,有三个项目的最大面积不超过300平方呎。所有租约为期两年,其中一个项目上月租约届满,部分租户因未能上楼而顿失居所。
相反,政府新推的简约公屋最高可达十数层,面积约107至333平方呎,并优先处理家庭申请者,住户可居住五年,正好弥补三人或以上家庭需求的空缺,提升人均居住面积。
负责筹建及营运MiC过渡房“喜信”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副主任施丽珊,形容“过程难、好唔容易”,“揾地到建好屋用咗两年,开头揾嘅第一块地唔适合,之后再揾到而家呢块地(英华街),揾好地要揾专业人士画图则同设计,只系招标建筑工程顾问公司已经好繁复,收到几份标书,通通超出我哋原先预算,我哋又要一间间同佢哋讲价,要符合政府最低价格标准,来来回回同顾问公司、房署开会交报告改设计等,浪费唔少时间。”
施丽珊指出,过渡房一个单位获政府资助上限55万元,因资金所限,NGO提供的单位比重会集中在一至二人户,而深水埗一带㓥房户大家庭有小朋友,这部分需求不能忽略,社协已收到约2000份四人以上大家庭申请,“睇到需求好大,好彩获嘉道理慈善基金赞助,兴建35个四至六人两房大单位。”
施丽珊认为,政府带头觅地兴建简约公屋,能省却NGO前期筹建工作,“唔同程序我哋都要额外请人去做,前期请建筑师、工程承办商,后期请物管,所有开支都我哋垫支,日后再向政府逐一报销,整个项目动辄几千万,NGO承受资金周转压力,分阶段向政府提交申请资助。”项目是NGO自负盈亏,日常运作、保养开支并非资助范围,如“喜信”每月物管费达10万元,由政府兴建简约公屋再交由NGO营运,她相信既提升落成效率,亦可吸引更多NGO参与。
房屋局回复《大公报》查询表示,预计2023/24至2027/28年度分阶段落成约三万个简约公屋单位。为确保公共资源得以善用,局方会逐步停止推展新的过渡房项目。除了少数已进入成熟阶段,预计可在本年内递交资助申请,并能在获批后九个月内动工的项目外,“支援非政府机构推行过渡性房屋项目的资助计划”将不再接受在空置土地上新建过渡屋的资助申请。
中评社香港10月22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施政报告排解土地房屋问题措施之一,是计划在五年内兴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但有舆论质疑政府“凑数”。事实上,改善轮候基层住屋的过渡性房屋,大部分是一至两人的“蚊型”单位,《大公报》发现部分过渡房项目没有三人或以上的单位,即使建筑费较低以组装合成技术MiC建造的过渡房,三人或以上单位比例亦不足四成。相反,简约公屋提供大单位,优先处理家庭申请者,正好弥补过渡房缺点。
有参与过渡房项目的多间社福机构(NGO)表示,三至四人以上㓥房户入住的需求大,但过渡房长期以“蚊型”单位为主,加上租期又短,改善基层居住环境的成效有限。\大公报记者 杨州、李雅雯(文) 李斯达(资料)
7000伙过渡房 仅35%为大单位
现时35个过渡房项目提供共约7000个单位,当中六成为一至二人单位,面积少过233平方呎,三人或以上单位则只占三成半。截至去年六月,房委会统计数字显示,在等候上楼逾三年而又未曾获配屋的申请者中,三人或以上家庭占55%,共4.22万个轮候申请,可见过渡房未能对准真正需求基层。
其中6个MiC过渡房项目共提供4342个单位,三人或以上单位仅1690个,占整体的38.9%,不足以应付数以千计的大家庭申请。MiC项目平均楼高三至四层,有三个项目的最大面积不超过300平方呎。所有租约为期两年,其中一个项目上月租约届满,部分租户因未能上楼而顿失居所。
相反,政府新推的简约公屋最高可达十数层,面积约107至333平方呎,并优先处理家庭申请者,住户可居住五年,正好弥补三人或以上家庭需求的空缺,提升人均居住面积。
负责筹建及营运MiC过渡房“喜信”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副主任施丽珊,形容“过程难、好唔容易”,“揾地到建好屋用咗两年,开头揾嘅第一块地唔适合,之后再揾到而家呢块地(英华街),揾好地要揾专业人士画图则同设计,只系招标建筑工程顾问公司已经好繁复,收到几份标书,通通超出我哋原先预算,我哋又要一间间同佢哋讲价,要符合政府最低价格标准,来来回回同顾问公司、房署开会交报告改设计等,浪费唔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