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药生物科技联会发表建议书
1.建立临床诊疗数据资料库
政府应利用生物科技,开设中医药临床诊疗的资料库,建立中医循证医学的基础,并提升市民对中医药的信心。受法例约束下,本港中医并未被授权签发化验单予病人(或转介病人接受血常规、磁共振成像、其他化学检测等诊断),以致中医师都未能撷取病人的生物化学资料或药理副作用反应数据作建立上述资料库之用。在中医医院尚未竣工,住院服务及中医专科制尚未成形,中医师要获得病人的临床数据更是难上加难。为建立上述资料库以助中医药科研发展,政府可以考虑以下几项措施以完善政策推行︰
-强化本港三所大学中医学士课程在生物化学及实验室化学上的教育,培训未来注册中医师分析相关数据的能力;
-设置中医师通报中药副作用的机制,协助相关部门收集相关资料;
-完善现有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医健通),将中医药资料互通及“医承通” 的涵盖面扩大至包括病人的西医病历及诊疗史;
-连结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的中药使用资料,并加入中西药合用资料、中药过敏资料、其他实验室指标数据等,补充中药的广义安全性;
中医药迈向医疗数据化,以大数据探索中药或中西药合用的副作用是势在必行。当中西医病历互通之后,政府更能积极考虑未来中西医授权互相转介,及以中医接收部份西医专科门诊稳定新症以减低西医医疗系统压力的可能性。建立临床诊疗数据资料库是中西医协作,改善公共卫生的基础。
为了改善中成药监管及注册制度,政府可以考虑开放落马洲河套地区或在大湾区指定区域提供新空间、新渠道容纳初创中小企发展新药品。有见于香港注册批核程序需时甚久,政府可和中央沟通开新渠道让初创中小企注册并销售新中成药,例如在现正发展中的“药械通”基础上加上中药门类。这样一方面可以进行分流,缩短本地注册的轮候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让有意进军内地市场的企业在指定区域参与一条龙的“申请、注册、制造、内地销售”生产程序。参与计划的企业可以更轻易地开拓内地市场,政府亦可以透过此途径确保更多企业能具备市场竞争力,间接改善市场上的产品质素。
3.推动中医药青年普及教育
为配合中医药业的发展,加强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并提高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政府应该由青年开始教育新一代人,使他们尽早接触中医药。要纠正市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必先从中小学教育入手。在内地,已有为数不少的小学开展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教育;在香港,亦有非政府组织主动举办与中医药有关的讲座,让本地小学生在学习的黄金时间接触图像化的中医药资讯,加深他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非政府组织在组织教育项目时比政府更具灵活性,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让更多非政府组织为新政府班子担当编制教材及宣传教育的职责。
4.设立全新的中医药管理机构
我们与包括中医药界的社会各界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促请特首在快将公布的施政报告中,认真考虑设立全新架构的中医药管理局,由司长或局长直接领导,负责统筹、管理、协调香港的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的长远发展,使中医药完全纳入香港的公营医疗体系,独立于西医的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多医疗卫生的选择,舒缓市民在等看病、等治疗、西医长期缺乏人手等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照顾基层家庭,善用香港中医药服务长期累积起来的人才、临床经验、产业力量、科研成果及与内地的联系等等,与西医并肩,承担起香港医疗卫生方面的重任,为广大的市民造福,同时配合国家大力推动传统中医药的政策。
香港中医药生物科技联会表示:在河套地区建立于与中药相关的生物科技研发基地和大湾区共同认可的中药产品检测认证中心,是香港突破中药发展瓶颈和大湾区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不但可以利用河套地区的夸区优势来培育新型中药研发成果及相关香港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大湾区内中药资源及团队的优势互补和有效整合,为香港真正成为中药港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认为:改革香港中医药管理制度刻不容缓,建立全新的中医药管理局,由司局长领导现在是最佳时机,不能再停留在西医管理中医旧有循环之中,只作出小修小补,必须要有级别最高的中药管理机构来解决报告中提到的中医药制度问题,更重要的是接国家的相关中医药管理机构,配合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大局,维护国民医疗卫生安全,为市民提供更多医疗选择,造福百姓。
1.建立临床诊疗数据资料库
政府应利用生物科技,开设中医药临床诊疗的资料库,建立中医循证医学的基础,并提升市民对中医药的信心。受法例约束下,本港中医并未被授权签发化验单予病人(或转介病人接受血常规、磁共振成像、其他化学检测等诊断),以致中医师都未能撷取病人的生物化学资料或药理副作用反应数据作建立上述资料库之用。在中医医院尚未竣工,住院服务及中医专科制尚未成形,中医师要获得病人的临床数据更是难上加难。为建立上述资料库以助中医药科研发展,政府可以考虑以下几项措施以完善政策推行︰
-强化本港三所大学中医学士课程在生物化学及实验室化学上的教育,培训未来注册中医师分析相关数据的能力;
-设置中医师通报中药副作用的机制,协助相关部门收集相关资料;
-完善现有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医健通),将中医药资料互通及“医承通” 的涵盖面扩大至包括病人的西医病历及诊疗史;
-连结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的中药使用资料,并加入中西药合用资料、中药过敏资料、其他实验室指标数据等,补充中药的广义安全性;
中医药迈向医疗数据化,以大数据探索中药或中西药合用的副作用是势在必行。当中西医病历互通之后,政府更能积极考虑未来中西医授权互相转介,及以中医接收部份西医专科门诊稳定新症以减低西医医疗系统压力的可能性。建立临床诊疗数据资料库是中西医协作,改善公共卫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