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驻华大使:绿色低碳转型需更多青年力量
中评社北京3月21日电(实习记者 刘一玮)2025年3月20日,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Vebjørn Dysvik)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会见了大使一行。戴伟恩还在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区域国别论坛之“大使讲坛”第七讲发表了题为《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与展望》的演讲。戴伟恩围绕中挪在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等话题,深入探讨了两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未来合作方向。讲座吸引了人民大学校内包括挪威留学生在内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企业及媒体代表超百人与会。活动由人大重阳院长王文主持。
王文首先欢迎戴伟恩大使的到来,并对讲座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背景下,挪威作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在CCUS(碳捕捉、利用与储存)、海上风电和水电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演讲开始前,戴伟恩大使首先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大学的高度赞誉,并强调了中挪两国在法律、学术以及商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他指出,近年来许多挪威学生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加深了对中国的瞭解,这一宝贵经历也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的职业发展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他还特别提到在人大就读的挪威学生以及在挪威使馆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强调了教育交流对两国关系的积极意义。
全球气候行动仍需加力,各方参与不可或缺。在演讲中,戴伟恩谈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全球的共同应对。欧洲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挪威致力于在2050年成为一个低排放社会,中国则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挪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戴伟恩强调,当前的决策将决定未来数十年基础设施和能源结构的可持续性,并呼吁年轻一代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借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他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且需要全球迅速行动。提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重要性以及 2023 年 COP 大会对各国自主减排的评估结果时,他表示这些努力还不够,世界还没有走上真正实现《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轨道。“世界正面临挑战,而且要做出回应。”他强调,“挪威和中国都支持以多边方式应对气候危机,但每个国家都必须采取行动,让企业、消费者个人和公民都参与进来。”
中挪携手共推绿色转型,合作成果丰硕且意义深远。戴伟恩表示,去年是中挪建交70周年,双方在气候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始于30年前签订的谅解备忘录,涵盖排放交易、塑料污染治理、危险化学品减少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方面。当前,中挪已经在可再生能源、碳交易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斯特勒总理去年9月成功访问中国,与习近平主席、李强总理举行会晤,并在其访问期间与李强总理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绿色转型对话的联合声明,有助于推动两国政府、商界和相关组织之间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密切合作。这一倡议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发展新的绿色产业和就业岗位。也正是在这一绿色框架下,我们与中国发改委签署了《关于绿色低碳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他还提到,“挪威和中国最为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就是中挪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建设”,并提及中挪在香港共同合作的航运项目。
在能源转型方面,戴伟恩对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和交通电气化的发展速度表示赞赏,并表示投资低排放基础设施和技术对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他也提到挪威银行提供绿色债券和贷款支持可持续发展,以及欧洲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的要求,强调政策工具对推动绿色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在挪威,绿色转型是我们议程上的优先事项。”戴伟恩强调,“挪威的电力消耗80%以上来自水力发电,但挪威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石油和天然气历来是挪威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电气化和提高能源效率也是挪威实现气候变化目标非常关键的一个战略目标。
在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建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全国40%的排放量,并计划逐步扩展至更多行业,碳信用额度分配更加收紧,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可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项气候减缓措施。戴伟恩指出,挪威在1983年颁布的《环境法》中确立了“谁污染谁付费”的重要原则,明确规定污染方需为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并付费,而征收污染税则是让污染者付出代价的有效方式。他强调,挪威在1991年成为世界上首批对温室气体排放征税的国家之一,并且目前正逐步提高对化石燃料征收的二氧化碳税,以促使石油、天然气运输等部门减少排放。预计到2030年,二氧化碳税将达到每吨175欧元。除二氧化碳征税外,戴伟恩还提到挪威加入了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作为业界广泛接受的政策工具,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可预测的框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他指出,欧洲的这一碳排放交易体系设置了排放总量上限,并且该上限在逐渐降低,这使得对清洁技术的投资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成本效益。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挪威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目标,尤其体现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挪威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尽管绿色转型中的风力发电厂等项目面临一些争议,但技术进步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最后,戴伟恩从个人体验出发,分享了他对北京高效公共交通系统和共享自行车的积极评价,认为这为推动气候友好型生活方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他也提及在自己家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他强调,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公民,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能源转型中来,努力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将气候和自然因素纳入所有决策的核心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人类繁荣昌盛,并且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现场与会者积极提问,戴伟恩回应了关于中挪合作、气候变化以及绿色技术等问题。当谈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气候政策,他表示,解决气候危机需要全球行动,所有主要国家都应朝着同一方向努力。尽管美国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美国的城市和企业仍在继续推动气候行动,这些积极的信号让人感到乐观。他还补充道,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各国携手合作,特别是在碳定价等方面,中挪两国的合作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进展。
谈到中挪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合作,戴伟恩表示,挪威和中国已经在绿色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了许多实质性合作,包括碳减排技术和电动车等领域。他指出,尽管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挑战仍然存在,但两国之间的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他还强调,在推动绿色技术和减排措施时,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合作至关重要。
关于挪威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政策,戴伟恩明确表示,挪威作为非欧盟成员国,并未对中国的电动车征收关税。他强调,挪威倡导公平贸易,希望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推动双方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他还建议中国企业在考虑赴欧投资时,要充分瞭解不同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特点,并保持互信,在本地化运营中积极融入当地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中评社北京3月21日电(实习记者 刘一玮)2025年3月20日,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Vebjørn Dysvik)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会见了大使一行。戴伟恩还在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区域国别论坛之“大使讲坛”第七讲发表了题为《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与展望》的演讲。戴伟恩围绕中挪在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等话题,深入探讨了两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未来合作方向。讲座吸引了人民大学校内包括挪威留学生在内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企业及媒体代表超百人与会。活动由人大重阳院长王文主持。
王文首先欢迎戴伟恩大使的到来,并对讲座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背景下,挪威作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在CCUS(碳捕捉、利用与储存)、海上风电和水电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