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新冠”疲劳乏力 四成人一年未愈

图为参与计划人士练习第三式“左右太极推掌”。理大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两年多,大批患者在病毒感染康复后仍受到疲劳、呼吸急促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长新冠”后遗症状困扰,影响日常生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自2020年底追踪近120名本港新冠患者的健康状态,发现超过四成人在确诊到康复一年后仍然出现疲劳、下肢肌肉乏力等“疲劳综合症”,不同年龄患者疲劳问题相若,而女性情况较严重。针对患者情况,团队设计了为期6周的心肺功能和下肢力量训练计划,成功让大部分人的疲劳得以改善。

  香港文汇报报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一至两成新冠患者在感染后会有数周至数月各种类型的“长新冠”后遗症状,问题更可持续超过两年,是全球长远健康威胁。针对有关问题,理大获食卫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拨款,追踪研究新冠患者康复后的身心健康生活质素。

  负责项目的康复治疗科学系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昨日在视像记者会介绍,理大团队自2020年10月起追踪118名不同年龄新冠患者康复后情况,以会面和测试评估其心肺功能、体能、疲劳程度及生活质素等,发现分别有42%及43%人,于确诊6个月及12个月后仍有“疲劳综合症”,包括疲劳、下肢肌肉乏力及肺活量差等,而且问题并未随时间而改善。

图为参与计划人士做运动情况。理大图片

  女性较易出现“疲劳综合症”

  研究又发现,女性“疲劳综合症”情况较普遍,占比约五成,明显较男性的三成高,而成人和长者出现“疲劳综合症”情况相若,运动习惯则对疲劳后遗没影响。

  符少娥指出,多数新冠康复者以为自己已痊愈,对疲劳感觉掉以轻心,或以为疲劳情况会随时间缓和,而团队在进行不同测试后,发现疲劳症状与心肺功能不足及下肢肌肉较弱有关,“其实只要采取适当的康复治疗方案,情况是可以改善的。”

符少娥(左)及黄宇乐讲述“长新冠”疲劳情况建议。理大图片

  为此,理大团队制定“3R康复治疗方案”,以重建体魄(Rebuild fitness”、重拾信心(Regain confidence)、重获生活(Resume normal life)为目标,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为康复者度身订做了为期6周的训练计划,每周两次、每次60分钟的训练课堂,及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家居运动。团队并设计“康复八式”:左右交叉提膝、左右滑步、左右太极推掌、直前拳、深蹲、开合跳、左右斩木,帮助康复者锻炼全身不同肌肉组群,提升肺活量及改善肌肉力量。

  75%参加者恢复体能

  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副教授黄宇乐说,参与训练的24名康复者中,逾六成人肺活量有所提升及下肢肌肉有所增强,也有75%“疲劳综合症”的人士成功回复正常。他指出,“康复八式”动作简单,每组运动需时约8至10分钟,不仅适合新冠康复者,也适合所有年龄层的健康人士,鼓励市民留家抗疫时可多加利用,保持身心健康。

  团队又提到,研究进行时香港仍未开始疫苗接种,未有探究疫苗与康复情况的关系;但针对当前第五波疫情,团队正开展第二阶段研究,包括招募Omicron康复者了解其状况,预计于2022年9月完成 。

图为参与计划人士练习第三式“左右太极推掌”。理大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两年多,大批患者在病毒感染康复后仍受到疲劳、呼吸急促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长新冠”后遗症状困扰,影响日常生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自2020年底追踪近120名本港新冠患者的健康状态,发现超过四成人在确诊到康复一年后仍然出现疲劳、下肢肌肉乏力等“疲劳综合症”,不同年龄患者疲劳问题相若,而女性情况较严重。针对患者情况,团队设计了为期6周的心肺功能和下肢力量训练计划,成功让大部分人的疲劳得以改善。

  香港文汇报报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一至两成新冠患者在感染后会有数周至数月各种类型的“长新冠”后遗症状,问题更可持续超过两年,是全球长远健康威胁。针对有关问题,理大获食卫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拨款,追踪研究新冠患者康复后的身心健康生活质素。

  负责项目的康复治疗科学系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昨日在视像记者会介绍,理大团队自2020年10月起追踪118名不同年龄新冠患者康复后情况,以会面和测试评估其心肺功能、体能、疲劳程度及生活质素等,发现分别有42%及43%人,于确诊6个月及12个月后仍有“疲劳综合症”,包括疲劳、下肢肌肉乏力及肺活量差等,而且问题并未随时间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