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强调了“四个更要”:“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对照“四个更要”的标准,可以看出,李家超的竞选政纲聚焦“人民”和“全过程”两个关键词,引入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看重“服务市民”的全链条,注重“民主权利”的全过程,侧重“协商文化”的全覆盖,是一次积极探索“港式民主”的新实践。
看重“服务市民”的全链条
对于香港而言,“人民”的概念就是“市民”。香港的政治人物历来把“服务市民”作为从政宗旨。怎样“服务市民”表现却不尽相同,有的代表香港市民的整体利益;有的把“极少数”凌驾于“大多数”之上;有的忽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李家超的竞选政纲把“服务市民”具体化,明确提出“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看重“服务市民”的全链条,体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统一。
特区政府一些部门的工作效能饱受诟病,市民非常关注。政纲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阐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承诺若当选后将对政府做一番改革。包括:政府架构重组,增设动员机制,订立绩效指标,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等。
凡事唯有具体,才能落实。“服务市民”不是空洞的口号,把“服务市民”具体化,体现了李家超不仅重承诺,更重实践;不仅重规则的制定,更重规则的执行。
注重“民主权利”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强调:“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李家超的竞选政纲注重民主实践的“全过程”,旨在构建环节完整的民主体系,力求让社会各阶层完整地参与民主实践,体现了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
从政纲形成过程来看,李家超深入基层听民意、敞开大门纳良策。各社会团体、广大爱国爱港人士、普通市民、包括居住在“㓥房”和“笼屋”的人士,都参与提供意见。撰写政纲的经历,实际上也是一个收集民意的过程。
从实现民主实践的流程看,政纲每个部分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讲“落实”。“理念─目标─措施─责任主体”之间的环环相扣,注重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形成民主程序上的闭环。
从民主参与机制看,政纲力求汇聚各方力量参与民主实践。比如,广泛吸纳人才加入政府委员会、咨询架构,邀请社会各界出谋献策、各司其职,善用智库研究能力、提升社会整体政策研究活力等。这些表述健全了民主制度,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
侧重“协商文化”的全覆盖
政纲题为“同为香港开新篇”,一个“同”字,表明这份政纲体现了中央要求、吸纳了各界意见、关照了各方利益,要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一个“新”字,表明这份政纲聚焦香港的热点难点痛点,求新求变求发展。“同”和“新”是画龙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协商文化”的内涵。细读政纲,“协商文化”还体现在政纲的各个部分。比如,增强政府团队文化,创造协同效益;建立有良性互动的行政与立法关系,促进制订政策过程时的沟通协作。
西方民主注重“竞争性选举”,不同政治力量相互较劲,各不相让。看似热闹,但事实是选民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造就了大量的“空壳民主”。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协商文化”为依托,不搞对立对抗,注重共治共建共享,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从李家超的政纲可以看出,“协商文化”体现在民主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对“爱国者治港”提出了“五个善于”的要求,其中就有:“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做有感召力的爱国者。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破门户之见,遇事多沟通、多交流、多谅解、多补台,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促成最广泛的团结,在建设更美好的香港这一大目标下汇聚最强大的合力。”
李家超能否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政纲体现了中央要求,符合香港实际,将为探索具有香港特色民主政制发展注入新元素;若能在今后有效实施,必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巨大动力。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强调了“四个更要”:“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对照“四个更要”的标准,可以看出,李家超的竞选政纲聚焦“人民”和“全过程”两个关键词,引入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看重“服务市民”的全链条,注重“民主权利”的全过程,侧重“协商文化”的全覆盖,是一次积极探索“港式民主”的新实践。
看重“服务市民”的全链条
对于香港而言,“人民”的概念就是“市民”。香港的政治人物历来把“服务市民”作为从政宗旨。怎样“服务市民”表现却不尽相同,有的代表香港市民的整体利益;有的把“极少数”凌驾于“大多数”之上;有的忽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李家超的竞选政纲把“服务市民”具体化,明确提出“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看重“服务市民”的全链条,体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统一。
特区政府一些部门的工作效能饱受诟病,市民非常关注。政纲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阐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承诺若当选后将对政府做一番改革。包括:政府架构重组,增设动员机制,订立绩效指标,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