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义工队:疫区危险?我照去!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走吧,下一户还在等着!

  本港数以万计确诊者正隔离家中,有人缺乏抗疫物品、生活物资,有的生计大受影响。求助电话总是无人接听,一堆“疑难杂症”无人解答……面对种种“疫境”,有民间组织召集义工,为这些求助无门的家庭送上药物、消毒物资及口罩。偏远村落?照去!危险㓥房?照去!小小的义工团队,每天都在规划送物资路线图,至今已帮助数以百计的困难家庭。

  大公报记者早前跟随义工队,从屯门一路送物资到深水埗,看着义工们把物资挂在确诊者家门前,重复三步骤:敲门、后退、等待。远远看到确诊者开门领取物资,再关上门,他们才安心离开。“每个个案都叫人心酸,只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让这些困在家中的染疫市民能够坚持下去,一起打赢这场硬仗。”许多受到帮助的市民,发自内心地向他们、向抗疫前线的义工致敬,“感谢你们!”\ 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文、图)

  大公报记者早前跟随香港同心总会的同心抗疫先锋队,前往多区为居家抗疫的市民送上物资,包括口罩、连花清瘟胶囊、护肺片、抗病毒口服液等。出发前,召集人华姐穿上保护衣,同时检查着同行三名义工的保护装备,并为这天的行程规划路线图。

  位于屯门的物资存放基地,电话响个不停,全是物资运送及确诊家庭的求助电话,一小时内,已收到25个电话,超出了义工团的运送能力,“不能截(电话),最多延迟一天送,不然就加多一个车队,总之是一个都不能少。”说罢,华姐就带着义工们推着物资出门,这天要去支援九个家庭,首站去屯门,再送物资到油塘、深水埗、慈云山、荃湾等。

  “感谢你们,快走吧,这里危险。”   在屯门友爱邨,华姐与队员拿着物资上楼,去到确诊者住所,先将物资挂在门前,敲门后,后退几步,静待数十秒后,门打开一线缝,一只手伸出,将物资拿入屋里。“感谢你们,快走吧,这里危险。”关上门前,一把女声从门内传出。

  “先敲门,让他们伸手出来拿物资,这个方法是我们摸索了几天后得出的。一开始傻乎乎的,真是手把手交给他们。”华姐说,头一天去送物资时,连一件像样的保护衣都没有,大家穿的只是快餐店的卫生服。

  先锋队继续行程,下一个支援的确诊者是一位就读小学的小妹妹,求助人是她的妈妈,一家人住在杨屋村深处一条窄巷,查看手机地图,连路都找不着。众人在村外兜兜转转了几回,在小妹妹的妈妈指引下,终于找到,将药送到妈妈手中,“这种事常有,因为大家不熟路嘛。”

  从油塘到深水埗,已是晚上。这里的确诊患者住的不是老旧唐楼就是㓥房,义工们在空无一人的深巷子和潮湿的楼道走着……先锋队前往支援的是一家三口的单亲㓥房户,妈妈陈女士与四个月大的婴儿及两岁女儿的快速测试均是阳性,政府的求助热线打了很多次都无人接听,致电指定诊所,获回复说,若没有私家医生或社区检测的确诊证明,不会接受求助。陈女士不希望增加社区感染风险,于是闭门深锁,坚决不出家门。但抱着婴儿及家中幼女,三人发烧不适,求助无门的她家中既无药物,也不知道自己染疫了,是否仍适合喂哺母乳,种种困扰让她找到义工队求助时,声音都是哽咽的。

  昏暗的三无大厦,华姐三人立刻就拿着物资上楼,丝毫没有迟疑。楼道内到处都是垃圾及用过的口罩,梯间角落甚至藏着来历不明的针筒……连续下了几天雨,楼道内非常潮湿,而且这楼是两栋相连的结构,内部纵横复杂,没有门牌指引,三个找了好一阵子都找不到陈女士住处。   直到走过一条阴暗的过道时,一处一㓥三的单位内发出了门锁打开的声音,“我在这里。”其中一名义工马上把物资挂到㓥房外门上,众人看着陈女士缓缓走出,室内仍传出小童的哭声,听得人心酸。取到物资的陈女士连连道谢,之后就立刻回到小房间里去了。

  “政府要更好统筹资源,不要让人求助无门”

  离开唐楼时,记者不禁问,“你们真的不怕吗?”“怕!怎么会不怕?但你也看到了,如果我地唔帮,又无其他人帮,陈女士和其他有需要家庭会如何?必须有人站出来帮他们。”义工团队毫不犹豫。

  “其实还有很多义工队在出动帮助,但确诊者愈来愈多,但我们只是杯水车薪,帮得几多算几多,最重要政府要更好统筹资源,不要让更多人求助无门。”

  “走吧,下一户还在等着!”义工郭靖拍了拍记者的肩膀,大家继续赶往下一个家庭……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走吧,下一户还在等着!

  本港数以万计确诊者正隔离家中,有人缺乏抗疫物品、生活物资,有的生计大受影响。求助电话总是无人接听,一堆“疑难杂症”无人解答……面对种种“疫境”,有民间组织召集义工,为这些求助无门的家庭送上药物、消毒物资及口罩。偏远村落?照去!危险㓥房?照去!小小的义工团队,每天都在规划送物资路线图,至今已帮助数以百计的困难家庭。

  大公报记者早前跟随义工队,从屯门一路送物资到深水埗,看着义工们把物资挂在确诊者家门前,重复三步骤:敲门、后退、等待。远远看到确诊者开门领取物资,再关上门,他们才安心离开。“每个个案都叫人心酸,只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让这些困在家中的染疫市民能够坚持下去,一起打赢这场硬仗。”许多受到帮助的市民,发自内心地向他们、向抗疫前线的义工致敬,“感谢你们!”\ 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文、图)

  大公报记者早前跟随香港同心总会的同心抗疫先锋队,前往多区为居家抗疫的市民送上物资,包括口罩、连花清瘟胶囊、护肺片、抗病毒口服液等。出发前,召集人华姐穿上保护衣,同时检查着同行三名义工的保护装备,并为这天的行程规划路线图。

  位于屯门的物资存放基地,电话响个不停,全是物资运送及确诊家庭的求助电话,一小时内,已收到25个电话,超出了义工团的运送能力,“不能截(电话),最多延迟一天送,不然就加多一个车队,总之是一个都不能少。”说罢,华姐就带着义工们推着物资出门,这天要去支援九个家庭,首站去屯门,再送物资到油塘、深水埗、慈云山、荃湾等。

  “感谢你们,快走吧,这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