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要迎难而上 不能见步行步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疫情发展至今,已超出了很多港人的想像,而特区政府的抗疫手法也饱受批评。例如有人认为,现在的抗疫举措有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遇到困难和樽颈时,便不断的将货就价,甚至遇难而退,等等。

  对于确诊者和密切接触者,政府最初的做法是把他们送往医院和隔离设施,但后来感染人数剧增,医院病床和隔离设施无法全部收治,政府于是启动“居安抗疫”计划,容许部分轻症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居检疫。政府最初表示,家居检疫人士在检疫期内要佩戴电子手带,以确保他们留在居所内。可是,有人忽然又称,由于家居检疫个案数量非常多,部分人士不懂使用手带,所以已暂停派发手带。

  隔离设施不足就容许家居检疫,没有足够人手分发电子手带就索性停发,无视这种做法会造成家居检疫者任意外出播毒的漏洞,虽有抽查工作,但根本不可能百分百保证。而任由这些轻症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游走于社区,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令第五波疫情拖得更长,更遑论做到“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减少感染”的目标。

  欠缺全盘计划抗疫事倍功半

  事实上,这种见步行步、缺乏通盘考虑的例子还有不少。早前因为要进行强检者大排长龙,资源人手又不足,政府就决定接纳快速抗原测试阳性结果,容许快测呈阳性的市民透过网上系统申报,毋须再经过核酸检测确认核实。此举无视可能带来的混乱和误报、瞒报、滥报。

  又如“安心出行”,政府以出现确诊个案曾到访的场所已遍布全港,在执行上无法做到将所有这些场所纳入强制检测范围,加上核酸检测出现樽颈等理由,于是暂停将之纳入强制检测的做法,同时亦暂停透过“安心出行”向曾前往有关场所的市民发送感染风险通知。那就近乎于将“安心出行”的功用废掉了,试问如何有效抗疫?

  更不用说早前因应医院床位不足而放宽患者出院准则,以及将大厦纳入强制检测名单的准则,即由同一大厦内出现一个确诊个案放宽至两个确诊个案才纳入强检等等。   过去一段时间,政府抗疫缺乏清晰方向和通盘考虑,以致疫情不断恶化。政府迟迟未展开全民强制检测,至今已错过了最佳时机。其实,错过时机的又岂止于此,政府要在安老院舍推动“闭环管理”,已有十多个改装货柜安装在院舍,供院舍员工居住,但“闭环管理”只属自愿性质,效果存疑。有业界认为,疫情发展至此才实施已经太迟,若在疫情初期推行或许会有效,但现在是已错过了时机。

  市民看到政府见步行步以至一再错失抗疫时机,可谓心焦如焚,但偏偏政府却给人好整以暇的感觉,每天死亡率都在破世界纪录了,却还在叹慢板,以致坊间甚至都在怀疑政府内部有人抗拒内地的支援,在搞“软对抗”。例如中央近月紧急运送大量抗疫物资支援香港,却因为政府缺乏统筹和协调机制,致大部分物资未能及时发送,要寄存在仓库之中,使得众多染疫居家检疫的市民迟迟未能获得应急物资,乾着急指责政府发放物资又慢又乱。

  改变墨守成规思维方式

  政府每每以人手不足为由,但市民就奇怪,18万公务员不是可投入派发物资吗?爱国爱港力量表示愿意协助政府派发内地援港物资,但未获当局安排。政府实应建立负责统筹协调的指挥平台,安排协调公务员总动员落区抗疫,同时善用社区力量和义工队,用尽用好中央给予的支援,才有望控制疫情。

  总之,抗击疫情不能见步行步、遇难而退,相反要迎难而上,才能打胜这场硬仗。如此缺乏方向和通盘考虑的抗疫策略,市民根本就不知道会被引领到何方,终日惶惶,担心防疫政策朝令夕改,不知将如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同时还要面对天天都有数百人染疫病殁。

  香港正处于危急之秋,当局应急民之所急,改变过去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真正行动起来,做到灵活快速应变,尽快制定抗疫时间表和路线图,让市民看到政府的全盘计划,继而相信只要配合政府政策,就能看到曙光,走出疫情阴霾。而不是一再强调自身能力有限,甚至把责任推到市民身上。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疫情发展至今,已超出了很多港人的想像,而特区政府的抗疫手法也饱受批评。例如有人认为,现在的抗疫举措有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遇到困难和樽颈时,便不断的将货就价,甚至遇难而退,等等。

  对于确诊者和密切接触者,政府最初的做法是把他们送往医院和隔离设施,但后来感染人数剧增,医院病床和隔离设施无法全部收治,政府于是启动“居安抗疫”计划,容许部分轻症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居检疫。政府最初表示,家居检疫人士在检疫期内要佩戴电子手带,以确保他们留在居所内。可是,有人忽然又称,由于家居检疫个案数量非常多,部分人士不懂使用手带,所以已暂停派发手带。

  隔离设施不足就容许家居检疫,没有足够人手分发电子手带就索性停发,无视这种做法会造成家居检疫者任意外出播毒的漏洞,虽有抽查工作,但根本不可能百分百保证。而任由这些轻症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游走于社区,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令第五波疫情拖得更长,更遑论做到“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减少感染”的目标。

  欠缺全盘计划抗疫事倍功半

  事实上,这种见步行步、缺乏通盘考虑的例子还有不少。早前因为要进行强检者大排长龙,资源人手又不足,政府就决定接纳快速抗原测试阳性结果,容许快测呈阳性的市民透过网上系统申报,毋须再经过核酸检测确认核实。此举无视可能带来的混乱和误报、瞒报、滥报。

  又如“安心出行”,政府以出现确诊个案曾到访的场所已遍布全港,在执行上无法做到将所有这些场所纳入强制检测范围,加上核酸检测出现樽颈等理由,于是暂停将之纳入强制检测的做法,同时亦暂停透过“安心出行”向曾前往有关场所的市民发送感染风险通知。那就近乎于将“安心出行”的功用废掉了,试问如何有效抗疫?

  更不用说早前因应医院床位不足而放宽患者出院准则,以及将大厦纳入强制检测名单的准则,即由同一大厦内出现一个确诊个案放宽至两个确诊个案才纳入强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