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最前线|动员一切力量 支援前线医护
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疫情未受控,公营医疗体系不胜负荷。工作量急增,加上支援配套不足,几乎压垮前线医护。有议员认为,医管局应在增加人手、支援配套等方面特事特办,包括停止一切非紧急治疗及增加非医管局专业人员,支援前线医护;有业界团体指出,现时前线医护支援配套不足,希望医管局提供更全面保障,并呼吁社会各界用不同的方式为前线医护打气。\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汤艾加
特事特办/加快审批义工 加强前线人手
前线医护人手紧张,压力爆煲。在屯门医院深切治疗部工作的自由身护士陈姑娘(化名)指出,近日见到不少医院急症室人满为患,有人甚至要露天等候,感到“非常羞家”。她指,现时自己所在医院由于早转身,将日间病房及内科病床能尽量腾空,才勉强可以装得下群入蜂拥的确诊病人,但也已经到达临界点。
“最麻烦的不是病床、设备不够,而是大家士气低落……”陈姑娘表示,自疫情开始,部门已经有两成同事因为压力过大而离职,“太辛苦了,长期压力紧张,而且工作量大增3、4倍,病人怎么照料都照料不完,很多同事累得下班后,连一句说话都不想讲。”
她解释,由于每一个进入ICU的病人都需要先进行检测,没有确诊就立刻退出去普通科病房,一直推来推去,算上原本就需要照料的病人,医护的工作就增加了多倍。“但管理层看到的,只是病床数量足够,或觉得病床流转率高,甚至觉得是好事,却不知道这几个小时内,同事们是拚了命在干。”
私医欲效力 申请繁复
妇产科专科私家医生王予婷指,早在第五波疫情初起之时,身边多名同事已登记自愿成为义工参与抗疫工作,但近一周才陆续收到消息。目前主要通过WhatsApp形式联络报名并填报自己适合的工种。
困难重重 /酒店多拒租 医护外宿难
有前线医护反映,目前配套支援仍不足。有前线抗疫人员在社交媒体透露,由于持续有前线医护、救护员“中招”,很多同事担心一旦染疫会祸及全家,有人想自掏荷包搬出去暂住,但不少酒店并不提供住宿予高危人士,有酒店早前更表明,若入住期间确诊,要缴付额外5000元消毒费用。有医护希望有酒店可以为前线医护提供住宿。
亦有医护表示,现时除了深切治疗部、急症室外,其他非传染高危区域工作的医护,仍在使用医管局分发的普通外科口罩,“连街上的市民,都有人佩戴level 3的口罩,但我们仍在戴level 1口罩。”她又指,若不依照指示,佩戴非医管局规定的口罩,万一确诊,医管局可能会不负责,希望当局能向所有医护派发保护效能更好的装备。
为确诊医护提供指引协助
香港护士总工会会长苏肖娟表示,第一波疫情爆发后,医管局有推出外住津贴,供担心染疫员工外住,但近期未有相关津贴的消息,不知是否取消。她又引述有确诊医护称,确诊后在家超过五天,未获任何慰问及支援,甚至没有人帮忙送检测樽,“就算多不适都只能靠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上班医院的急症室现时根本也接收不下我。”
苏肖娟希望医管局能够向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福利保障,包括提升前线医护的防疫装备,并为确诊医护提供适当的指引及协助。她又说,最近有团体为医护提供义载服务,令人非常感动,希望更多团体及企业能仿效,用不同的方式为前线医护打气。
政府现正在竹篙湾及启德兴建约一万个社区隔离及治疗单位,并与私家医院商讨腾出位置接收非确诊病人。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陈凯欣认为,现时虽然已经处理了病人要瞓街的情况,但他们只是被安置到医院走廊、日间治疗中心等位置,情况依然不理想,医管局应该立刻开始拟定非确诊病人移送到私家医院的名单及策略。
立刻停止非紧急手术
公营医疗服务人手持续短缺,导致确诊者送诊及治疗速度缓慢,陈凯欣认为,现时应该立刻停止非紧急个案及手术,将外科和骨科等医护人员调配到隔离病房。她又建议动员非医管局人手,例如中医师、医科生、护士生等,到前线作非临床支援工作,用尽一切有机会发挥作用的人手上前线,解决人手、空间问题。
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疫情未受控,公营医疗体系不胜负荷。工作量急增,加上支援配套不足,几乎压垮前线医护。有议员认为,医管局应在增加人手、支援配套等方面特事特办,包括停止一切非紧急治疗及增加非医管局专业人员,支援前线医护;有业界团体指出,现时前线医护支援配套不足,希望医管局提供更全面保障,并呼吁社会各界用不同的方式为前线医护打气。\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汤艾加
特事特办/加快审批义工 加强前线人手
前线医护人手紧张,压力爆煲。在屯门医院深切治疗部工作的自由身护士陈姑娘(化名)指出,近日见到不少医院急症室人满为患,有人甚至要露天等候,感到“非常羞家”。她指,现时自己所在医院由于早转身,将日间病房及内科病床能尽量腾空,才勉强可以装得下群入蜂拥的确诊病人,但也已经到达临界点。
“最麻烦的不是病床、设备不够,而是大家士气低落……”陈姑娘表示,自疫情开始,部门已经有两成同事因为压力过大而离职,“太辛苦了,长期压力紧张,而且工作量大增3、4倍,病人怎么照料都照料不完,很多同事累得下班后,连一句说话都不想讲。”
她解释,由于每一个进入ICU的病人都需要先进行检测,没有确诊就立刻退出去普通科病房,一直推来推去,算上原本就需要照料的病人,医护的工作就增加了多倍。“但管理层看到的,只是病床数量足够,或觉得病床流转率高,甚至觉得是好事,却不知道这几个小时内,同事们是拚了命在干。”
私医欲效力 申请繁复
妇产科专科私家医生王予婷指,早在第五波疫情初起之时,身边多名同事已登记自愿成为义工参与抗疫工作,但近一周才陆续收到消息。目前主要通过WhatsApp形式联络报名并填报自己适合的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