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港人覆诊难 盼视像会诊解困
在深圳安老院居住、长期服食精神科药物的近七旬的港人张太,因两地未通关,已有20多个月未曾回港覆诊,只靠年迈老伴频扑两地代为取药,但上月已是最后一次代妻取药的张先生,担心在下次覆诊期,坐轮椅的太太仍未能来港覆诊,面临“唔够药食”的困境:“医生话下次再唔覆诊要重新轮候门诊同专科,起码要等一年,无病都变有病,有病仲死快啲”,他盼望有措施支援。病人组织代表建议当局因应个案情况酌情安排视像会诊。
68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与太太移居深圳安享天年。2013年张太在路上突然中风,此后情绪不稳,患有失眠、暴躁及抑郁,需定期回港到精神科门诊覆诊及服药控制病情,而张先生于2018年安排太太入住深圳一间安老院,由专人照料,惟受疫情影响深港两地封关,始打破他们原来的双城生活。张先生说去年经工联会寄了五次药,才熬过一年难关,不过其中一款受管制的焦虑症治疗药物,在最后一次寄药时,因内地法规而未能成功寄出。
妻中风难返港 医院拒延覆诊期
张先生今年一月初提前到深圳隔离14天,“青山医院一般开药物可以开半年,但内地精神科药物有严格规管,好似蛇口人民医院开七天,加上太太中风需坐轮椅,离开安老院睇一次病好唔容易,返回安老院院方规定要隔离三天。”他说太太下一次覆诊期是明年五月,若她仍不能如期回港覆诊,便要重新轮候专科,至少等一年,“我惊延误病情,上月在青山医院争取到为佢代攞最后一批药,熬到半年,医生警告冇下次,太太一定要返嚟覆诊。”
张先生说太太百病缠身,若带太太回港覆诊,夫妇俩在港隔离期间,亦无能力独自照顾她的起居饮食:“佢几日前心脏唔舒服,深圳安老院驻院医生对症下药,太太吸氧气食救心丹才无事,如发生在香港我都唔知点算。”张先生说,曾问青山医院医生可否为太太视像覆诊,答覆是没有,他明白通关不是医管局的职责,但希望获酌情处理:“系封关嚟唔到覆诊,可唔可以再延后覆诊期。”张先生得悉下月中旬有望局部通关,愁着眉的老翁暂得释怀。
张太太的个案并非冰山一角问题,去年一项调查显示,本港长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指数平均仅得46.09分,过半受访者出现中度或以上精神困扰,包括抑郁及焦虑征状。关注病人权益的社协社区组织干事彭鸿昌表示,病人组织与医管局商讨精神科服务支援,居内地的患者或居港的患者因疫情不能或不敢到医院覆诊,以及精神病康复者的覆诊需求,其中一个折衷办法是视像会诊,“精神科曾为老人院舍病人提供遥距医疗服务,在疫情期间呢个安排可否恒常化,甚或扩大至唔同患者?”
逾半长期病患者 精神健康指数低
根据医管局精神科门诊新症轮候时间,在过去12个月有3.7万多个稳定新症,青山医院属医管局新界西医院联网,新西联网轮候时间最长达81个星期(约20个月),中位数则为54个星期(约13.5个月)。
医管局回覆《大公报》查询时表示,病人如因疫情原因未能如期覆诊,可联络所属的精神科专科门诊,医护人员会因应个别情况为病人更改覆诊日期,或为延后覆诊的病人覆配药物,确保病人得到所需的药物治疗。医护人员亦会透过其他方式为合适的病人提供所需服务,例如提供电话跟进或视像服务。记者追问是否包括内地港人患者,医管局回覆指医护人员会先评估及检视病人的情况,以厘定病人是否适合透过其他方式接受所需服务。
在深圳安老院居住、长期服食精神科药物的近七旬的港人张太,因两地未通关,已有20多个月未曾回港覆诊,只靠年迈老伴频扑两地代为取药,但上月已是最后一次代妻取药的张先生,担心在下次覆诊期,坐轮椅的太太仍未能来港覆诊,面临“唔够药食”的困境:“医生话下次再唔覆诊要重新轮候门诊同专科,起码要等一年,无病都变有病,有病仲死快啲”,他盼望有措施支援。病人组织代表建议当局因应个案情况酌情安排视像会诊。
68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与太太移居深圳安享天年。2013年张太在路上突然中风,此后情绪不稳,患有失眠、暴躁及抑郁,需定期回港到精神科门诊覆诊及服药控制病情,而张先生于2018年安排太太入住深圳一间安老院,由专人照料,惟受疫情影响深港两地封关,始打破他们原来的双城生活。张先生说去年经工联会寄了五次药,才熬过一年难关,不过其中一款受管制的焦虑症治疗药物,在最后一次寄药时,因内地法规而未能成功寄出。
妻中风难返港 医院拒延覆诊期
张先生今年一月初提前到深圳隔离14天,“青山医院一般开药物可以开半年,但内地精神科药物有严格规管,好似蛇口人民医院开七天,加上太太中风需坐轮椅,离开安老院睇一次病好唔容易,返回安老院院方规定要隔离三天。”他说太太下一次覆诊期是明年五月,若她仍不能如期回港覆诊,便要重新轮候专科,至少等一年,“我惊延误病情,上月在青山医院争取到为佢代攞最后一批药,熬到半年,医生警告冇下次,太太一定要返嚟覆诊。”
张先生说太太百病缠身,若带太太回港覆诊,夫妇俩在港隔离期间,亦无能力独自照顾她的起居饮食:“佢几日前心脏唔舒服,深圳安老院驻院医生对症下药,太太吸氧气食救心丹才无事,如发生在香港我都唔知点算。”张先生说,曾问青山医院医生可否为太太视像覆诊,答覆是没有,他明白通关不是医管局的职责,但希望获酌情处理:“系封关嚟唔到覆诊,可唔可以再延后覆诊期。”张先生得悉下月中旬有望局部通关,愁着眉的老翁暂得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