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6项目勇夺国家科技奖

香港获奖情况

  中评社香港11月4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于北京举行,香港科研界表现亮眼,由香港学者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共有6项目获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主导的团队揭示了脂肪肝及肝癌的发病机制,为发展无创诊断肝脏技术奠定重要基础,项目历时18年;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吴宏伟主导的团队则钻研非饱和土,为预防工程及自然灾害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团队双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有份参与的项目,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及二等奖,涉及4个奖项。

  脂肪肝已成了现代都市人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人平均发病率介乎两成半到四成。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未来将进一步危害健康。为了揭开肝脏疾病的关键,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主导的研究团队,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团队成员还包括同属中大的黄炜燊、陈力元、张翔及沈祖尧。

  研究18载发190篇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脏内积聚过多脂肪导致的疾病,包含不同阶段的肝脏疾病,从最早期的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最后甚至有机会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癌。于君及其团队对NAFLD进行了长期的系统性研究,明述NAFLD的自然史、疾病进展过程以及患上NAFLD相关肝癌的风险;亦发现冠心病的发病率与NAFLD相关,而糖尿病人有更高机会患上NAFLD。团队共发表190篇相关的SCI论文,为无数肝病病人带来曙光。

  团队透过全基因组测序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发现NAFLD肝癌的新突变基因,如胆固醇酯水解酶CEL;亦发现高胆固醇的膳食能诱导肝脏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从而导致肝癌;团队更首次展示胆固醇合成限速酶SQLE诱发肝癌的机制。

  团队发现血红素氧合酶HO-1、细胞因子CXCL10/受体CXCR3等关键因子,在NASH及肝纤维化的作用,并详述分子路径和机制;提出HO-1激动剂Hemin、CXCR3阻断剂AMG487等是有效治疗措施,而中药叶下珠有效预防NASH的机制,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上提供了新的方法。

  由于NAFLD的高发病率以及NASH有发展为肝癌的潜在风险,故早期无创诊断十分重要。团队率先发现CXCL10等血清标志物可用作诊断NASH;同时证实肝纤维化扫描能用作无创诊断NASH及纤维化的新技术;团队更建立NAFLD病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预测评分模型和体系。

于君主导的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资料图片

  于君拟研预防治疗脂肪肝

  于君昨日接受访问时表示,是次获奖充分肯定团队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8年来在基础科研结合临床科研力量的奋斗成果, 奖项既是鼓励,也是鞭策。由于有关研究涵盖了自然发病史、发病、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诊断和防治全过程,她认为每一阶段的成果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展望未来,于君透露将从三方面入手,包括:血清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无炎性存在的标志物、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脂肪肝相关肝癌的分子机制和发现治疗靶点和治疗措施;通过改进肠道微生态,发现有效的益生菌或益生元,以作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承师风爱学生 牵红线教持家

  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内地事务)、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多年来专研胃、肠、肝研究,恩师是前中大校长、肠胃科国际权威沈祖尧。包括今次勇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科研项目在内,两人已多次“拍住上”攻克不同病理。另一方面,于君本身亦是很多科研后辈眼中的良师益友,不但细心帮助学生应对学业研究问题,就连日常生活都很关顾,包括化身“红娘”,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安排相睇,如同慈母一般关爱学生,深得人心。

  于君在2017年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校园佚事。她说,1993年在同济医科大学当博士生期间,帮助导师写信给香港的消化科主任沈祖尧,邀请他赴内地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会上,自己就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胃癌基因突变检测做汇报,沈祖尧积极提问回应,其后更向于君的导师提出,邀请她赴港帮助筹建消化系统检测体系。惜由于医院实习难以安排,令于君直至博士毕业都没能成行。直至1999年,几经曲折下,她才成为沈祖尧首个博士后学生。

于君传承了沈祖尧对待学生的态度,严谨且毫无保留地指导,对学生充满信任。图为于君辅导学生。资料图片

  “(1999年)那天香港挂了黑雨(警告信号),我一个人到达香港机场,沈教授亲自来接我,当天晚上又请我去他家里和家人吃饭,当时觉得太隆重了。”于君说,这一关怀亲切的举动激励了自己要做好研究,不要让老师失望,也让她后来视“关怀”为跟学生的相处锦囊。

  于君除了重视工作,更关心学生的生活,过时过节会邀请学生到家中作客,吃饭玩游戏。她更是自认“红娘”,尤其关心女学生的终身大事,不希望她们因为科学、学业、事业而错失姻缘,所以她会不时为学生安排相睇,有时还要帮眼“相人”。在科研上,于君亦传承了沈祖尧对待学生的态度,严谨且毫无保留地指导,对学生充满信任。

  今次获奖团队的其中一位成员、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张翔大赞于君好比“妈妈”,甚至是她终身大事的证婚人,又形容于君对研究严谨、要求高,生活方面则对后辈特别好,会一起去挑衣服、买衣服,教他们管理家庭。

吴宏伟领导的研究项目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资料图片

  研非饱和土获奖 助应对气候变化

  非饱和土兼具固体、液体及气体特性,是所有建筑物的承载体,也是斜坡的组成物料,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完全了解非饱和土的特性,才可避免斜坡、水坝倒塌等工程灾害。由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生院院长兼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吴宏伟领导的研究项目,凭着对非饱和土的开创性研究,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殊荣。

  非饱和土是复杂的固、态、液三相多孔介质,是地球上所有建筑物的承载体及坡边组成材料。由于非饱和土的含水量以及应力状态,会受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了解两者与非饱和土状态相关的渗流—变形—强度耦合特性的关系,对于工程建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吴宏伟及其团队的研究项目《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正正对非饱和土引发的工程及自然灾害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团队自1995年起便开始对非饱和土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多次率先发现包括非饱和土渗流随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变形特征的吸力路径相关性,以及剪胀、剪缩与强度的吸力效应等。团队亦创建相关的力学理论,为斜坡、路基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设计与安全施工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吴宏伟:院校合作贡献国家

  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非饱和土实验系统,现已被全球近300家研究院、大学和政府部门采用。吴宏伟表示,随“一带一路”倡议及更多城市基建发展,相信非饱和土的理论和应用将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吴宏伟昨日在接受访问时不仅对获奖表示欣喜,更不忘提及自1996年起就合作的香港大学学者李焯芬,“我们院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才能与国际一流大学竞争,这才有真正意义,对香港和国家的贡献也更大。”有关项目的其他研究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应科院:献力建国际创科中心

  香港的科研专家及人才,与内地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同样有出色的表现,在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多个香港有份参与完成的得奖项目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均作出了贡献,其中应科院是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表扬,其行政总裁叶成辉表示,应科院很荣幸获颁重要的国家级别奖项,未来将继续努力,创造对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科技,把握“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机遇。

  今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领导,与香港应科院等多个研究单位联手合作,应科院负责的部分名为“晶圆上多个通孔的电沉积过程优化方法”。

  该部分为应科院集成电路及系统高级总监史训清参与研发的专利,该发明缩短通孔填充的模拟时间,能提供高准确度的工艺窗口。史训清表示,这次应科院获奖再度肯定科研人员的努力,亦鼓励了应科院及其团队再接再厉,发挥更大影响力,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作出贡献。

  同时,香港大学学者参与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港大学者参与的“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以及浸大学者参与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香港获奖情况

  中评社香港11月4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于北京举行,香港科研界表现亮眼,由香港学者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共有6项目获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主导的团队揭示了脂肪肝及肝癌的发病机制,为发展无创诊断肝脏技术奠定重要基础,项目历时18年;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吴宏伟主导的团队则钻研非饱和土,为预防工程及自然灾害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团队双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有份参与的项目,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及二等奖,涉及4个奖项。

  脂肪肝已成了现代都市人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人平均发病率介乎两成半到四成。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未来将进一步危害健康。为了揭开肝脏疾病的关键,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主导的研究团队,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团队成员还包括同属中大的黄炜燊、陈力元、张翔及沈祖尧。

  研究18载发190篇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脏内积聚过多脂肪导致的疾病,包含不同阶段的肝脏疾病,从最早期的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最后甚至有机会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癌。于君及其团队对NAFLD进行了长期的系统性研究,明述NAFLD的自然史、疾病进展过程以及患上NAFLD相关肝癌的风险;亦发现冠心病的发病率与NAFLD相关,而糖尿病人有更高机会患上NAFLD。团队共发表190篇相关的SCI论文,为无数肝病病人带来曙光。

  团队透过全基因组测序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发现NAFLD肝癌的新突变基因,如胆固醇酯水解酶CEL;亦发现高胆固醇的膳食能诱导肝脏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从而导致肝癌;团队更首次展示胆固醇合成限速酶SQLE诱发肝癌的机制。

  团队发现血红素氧合酶HO-1、细胞因子CXCL10/受体CXCR3等关键因子,在NASH及肝纤维化的作用,并详述分子路径和机制;提出HO-1激动剂Hemin、CXCR3阻断剂AMG487等是有效治疗措施,而中药叶下珠有效预防NASH的机制,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上提供了新的方法。

  由于NAFLD的高发病率以及NASH有发展为肝癌的潜在风险,故早期无创诊断十分重要。团队率先发现CXCL10等血清标志物可用作诊断NASH;同时证实肝纤维化扫描能用作无创诊断NASH及纤维化的新技术;团队更建立NAFLD病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预测评分模型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