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斥100亿建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在科学园设立了研发中心。 资料图片

  中评社香港10月12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为推动环球科研合作,让香港向国际创科中心愿景迈进,香港特区政府斥资100亿元于科学园成立“Health@InnoHK”和“AIR@InnoHK”两个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分别聚焦生物医疗、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经过长时间的严谨筛选及审批,特区政府近日宣布,共有28个世界级科研团队组成的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两个InnoHK平台。香港文汇报率先取得全部28个顶尖实验室名单,并邀请多名实验室主任现身说法,分享工作进展与目标。他们一致表示,InnoHK平台对香港科研带来极大机遇,不但有助本港各项前沿科技领域跟国际顶尖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更为本港年轻人带来更多投身顶尖科研的工作机会,促进跨领域的交流互通,长远可望将有关技术转化应用,造福社会。

  作为香港创新科技旗舰项目,InnoHK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18年提出。InnoHK强调“世界级”和“合作”,意即必须涉及全球顶尖科研单位参与并与本地机构合作,包括以世界排名列首百位的大学或学科为指标,而研发实验室拟进行的研发计划必须涉及创新构思,并要有合理机会在研发成功后获得应用或商品化,改善人类福祉。

  记者查访获实验室全名单

  特首上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宣示,InnoHK已成功招揽了28个世界级科研团队进驻成立实验室。香港文汇报近日查访取得全部28个实验室的名单,当中9个由香港大学主理,中文大学6个,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各3个,而浸会大学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也各主导1个实验室,余下2个则由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负责,并与多所本地大学及中科院旗下研究单位合作。海外合作机构则云集顶尖名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

  香港文汇报昨日邀请多名实验室主任接受访问。理大眼视觉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杜嗣河分享指,该中心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方位眼科研究项目之一。他说:“不单止是视光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不同专家都会参与其中,从基础到转化研究,针对眼疾、视力受损、老化、近视等,希望可透过药理研究、泪水研究、角膜研究等作钻研,亦会循复康与重生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

科学园的理大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的部分仪器已经就位。理大供图

  眼视觉中心即将运作

  他表示,InnoHK创新平台的一大特点在于跟顶尖机构合作,“这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果,其实并不止跟国际接轨,我们亦会跟内地顶尖眼科机构产生网络或合作”,当中尤其强调跨专业合作,例如大数据、生物科技、电脑数据分析等领域合作,“举例说,现时的生物科技可以让我们短时间内得知基因图谱或蛋白组分析,取得几万甚至数以十万计的数据,让我们对生物系统作鸟瞰式了解很有帮助,如想要了解某药物于身体运行,会引起生物网络间的多少反应,都可一次看清。”因此他形容InnoHK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可让全球不同领域专家走在一起,大大促进深化研究。

  杜嗣河提到,理大跟滑铁卢大学早有长期合作,今次进驻InnoHK平台,无疑让研究“瓣数”变得更多,合作更广,如中心聚焦“近视及眼睛生长”、“眼科药物研发和传输”、“视力改进”、“泪液膜和眼表层”、“先进眼视光技术”五大类研究,每项都会衍生不同合作,期望作出突破性研究。

  此外,InnoHK明确要求转化应用,杜嗣河强调这亦是中心其中一项愿景,“以科研为本,透过研究突破开创如药物、治疗技术等手段,应用至眼科”,他强调,理大跟滑铁卢大学于科研转化应用方面均有丰富经验,让成果不但在本港和内地应用,更可放眼世界,目前设于科学园的眼视觉研究中心已完成装修,仪器陆续到位,会尽快开始运作。

理大眼视觉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杜嗣河。资料图片

nnoHK部分实验室摘录

  创新平台利培养精英人才

  InnoHK的进驻申请指南明确指出,拟设立的研发实验室应致力为不同研究职分及岗位培育本地科研人才,并安排相关人才积极参与研发计划。获选进驻“Health@InnoHK”、由港大领导的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澎涛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该中心虽成立不久,已招募了五六名博士毕业生,未来也将愈来愈多,若再加上其他27所研发实验室的人才需求,不难想像整个InnoHK平台给予年轻人大量参与顶尖科技的机会。他特别提到,该中心除会邀请海外顶尖学者来港共同研究,亦会安排本地年轻科研学者到外国机构训练学习,提供宝贵发展机会,对挽留和培育本地人才大有帮助。

  “以前(年轻人)也许会觉得香港无太多科研机会……事实上在中心运作前,我们知道一些在港毕业的优秀博士生正计划到内地或海外发展,于是立刻将这个机遇告诉他们,最后我们成功招来了好几人。”刘澎涛表示,InnoHK的吸引点在于,年轻人才既可在港从事顶尖科研,更可送到海外合作单位培训,学成归来再贡献本港科研界,“始终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InnoHK)有助我们不那么容易掉失他们,这是我的一个深刻感觉。”

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澎涛。 资料图片

  成果转化成各类干细胞产品

  他说,InnoHK提供机会让科研人员留港做最原创、最新的技术研发,也能保障工作前景,跟本地与国际最顶尖的教授学习、合作,“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他估计InnoHK 28个实验室可望提供数以百计的科研岗位,为年轻人提供最好的训练机会,相信几年后效果更明显。他又说,InnoHK于科学园聚集了多个不同范畴的研发实验室,将分散在各大学的各类顶尖人才聚集,更有助促进交流合作。

  被问到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刘澎涛指会致力利用最新技术,转化成各类干细胞产品,“例如细胞治疗产品,生物技术以至农业上的相关产品”,包括免疫疾病、癌症治疗等方面的治疗,另有部分产品与牛、猪等大型动物相关,期望中心的研究成果除惠及本地社会,更能将目标放眼整个大湾区、全国以至全球,作出更大贡献。

  物流机械人助行业自动化

  本港科研界近年积极摆脱昔日与社会脱节的“象牙塔”形象,强调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今次InnoHK平台更明确要求各中心均要具备促进技术转移或推动科技创业的丰富经验,保证研究成果可落地应用或商品化,以促进社会发展。由中大领导的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刘云辉表示,该中心致力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至物流产业当中,研发成果不但有助推动本港“工业4.0”的再工业化,更可望提升大湾区以至国家的物流自动化水平,加强竞争力。

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刘云辉。资料图片

  四方面研究拓产业链

  刘云辉分享说,该中心的一大目标在于研究核心技术,并转化应用至物流行业,为产业服务。当中主要分四方面,包括从事物流场景的感知,例如透过机械人辨认物体和位置,“怎样可以更便利找到想要的东西”;研究物流场景下的人机合作,“人和机械人如何一起解决难题,例如重物搬运、如何让机械像人一般通过观看然后就可学会技能”;研发操作类智能,例如目前要用人手操作的工作,诸如分类、包装、装载、卸载等,希望使其自动化;最后是做车辆范畴的任务,例如物流行业会用到的各类卡车,如何做到自动驾驶而完成搬运等工作。

  事实上,特区政府近年提倡“再工业化”,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业4.0”智能生产工序等,希望简化流程,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刘云辉表示,中心期望研究成果可为香港“再工业化”出一份力,特别在物流行业自动化方面作出贡献,长远希望将技术进一步延伸内地,发挥更大影响力。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在科学园设立了研发中心。 资料图片

  中评社香港10月12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为推动环球科研合作,让香港向国际创科中心愿景迈进,香港特区政府斥资100亿元于科学园成立“Health@InnoHK”和“AIR@InnoHK”两个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分别聚焦生物医疗、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经过长时间的严谨筛选及审批,特区政府近日宣布,共有28个世界级科研团队组成的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两个InnoHK平台。香港文汇报率先取得全部28个顶尖实验室名单,并邀请多名实验室主任现身说法,分享工作进展与目标。他们一致表示,InnoHK平台对香港科研带来极大机遇,不但有助本港各项前沿科技领域跟国际顶尖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更为本港年轻人带来更多投身顶尖科研的工作机会,促进跨领域的交流互通,长远可望将有关技术转化应用,造福社会。

  作为香港创新科技旗舰项目,InnoHK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18年提出。InnoHK强调“世界级”和“合作”,意即必须涉及全球顶尖科研单位参与并与本地机构合作,包括以世界排名列首百位的大学或学科为指标,而研发实验室拟进行的研发计划必须涉及创新构思,并要有合理机会在研发成功后获得应用或商品化,改善人类福祉。

  记者查访获实验室全名单

  特首上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宣示,InnoHK已成功招揽了28个世界级科研团队进驻成立实验室。香港文汇报近日查访取得全部28个实验室的名单,当中9个由香港大学主理,中文大学6个,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各3个,而浸会大学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也各主导1个实验室,余下2个则由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负责,并与多所本地大学及中科院旗下研究单位合作。海外合作机构则云集顶尖名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

  香港文汇报昨日邀请多名实验室主任接受访问。理大眼视觉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杜嗣河分享指,该中心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方位眼科研究项目之一。他说:“不单止是视光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不同专家都会参与其中,从基础到转化研究,针对眼疾、视力受损、老化、近视等,希望可透过药理研究、泪水研究、角膜研究等作钻研,亦会循复康与重生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