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道路收费38年来四度研究
约2500部车辆自愿参加测试,在车底装上附有识别的电子板,经过收费点时会作记录,并印制模拟结单。因公众关注系统或会侵犯私隐,加上港岛线铁路通车令车流减少,计划最终搁置。
第二次(1997至2001年)《电子道路收费可行性研究》
政府认为短路离微波通讯和全球导航卫星两种方法均适合在本港电子道路收费使用,当时的运输局认为在交通或环保方面无足够理据支持推行,计划再次搁置。
第三次(2006至2009年)《交通挤塞收费运输模型──可行性研究》
提出“挤塞收费”概念,确立可以中环及湾仔作收费区周界,以用者自付方式收费,若有一条免费替代路线绕过收费区,可公平及有效地推行计划。当时并无强而有力论据引进“挤塞收费”。
第四次(2017年至今)《中环及其邻近地区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可行性研究》
因中环及湾仔绕道建成后有一条免费替代路线,有条件重提电子道路收费,并计划2019年至2020年推展先导计划,惟至今未公布推行细节,运输署去年曾指会考虑经济状况“适时推出”,惟至今却突然改口称“考虑未来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