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勇裴伟士夺中国版诺奖
中评社香港9月13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12日在北京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及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士获“生命科学奖”,中科院院士张杰获“物质科学奖”,知名半导体专家、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教授施敏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袁国勇、裴伟士凭借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袁国勇在获奖感言中指出,越来越多新出现的传染病因子将从动物转移到人类,并预言未来将会有另一场传染病大流行到来。同时,他将继续努力发现新病毒,建立动物模型,发现新抗体,研发疫苗,更多了解疾病,并了解病毒如何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他表示,最近研究发现可利用细胞内两种不同抗病毒机制让它们相互对抗。
拓展对跨物种传播障碍等认识
袁国勇,1956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裴伟士,1949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981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二人现均为香港大学教授。
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Lancet April 19, 2003)。
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人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护的重要性。正如其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毒的前身。
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人类认识和治疗这种新兴传染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了证据和策略。
袁国勇:冀市民接种助生活复常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回覆香港文汇报记者时表示,“对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给予我们这个极具声望的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表示感谢。由于SARS病毒和许多其他冠状病毒的发现,属于我们微生物学系的团队工作,我所得的奖金将捐回香港大学作教学及研究用途。在香港特区广大市民的支持下,如果所有合资格的市民都能接种疫苗,我们的边境便可以开放,生活便可以回复正常。让我们共同努力,尽量减少这一流行病的破坏。”
港大校长张翔教授得悉两位教授获奖,感到非常欣喜,并致以衷心祝贺,他说:“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在科研领域至崇高的荣誉。今次袁教授和裴伟士教授双双获奖,是对港大和港大学者卓越科研成果的重要肯定。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以科研,以教与学,为人类福祉作贡献。”
中科院院士张杰获“物质科学奖”
而张杰因其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张杰,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半导体专家施敏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此外,知名半导体专家施敏因其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作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取得的成就,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施敏出生于江苏南京,在台湾长大。1957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华盛顿大学获电机工程硕士,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机工程博士。他于1967年在美国与姜大元博士共同发现浮栅存储(FGM)效应,是广泛应用的快闪存储器之核心发明。这里所奖励的科学工作是他1968年-1969年在台湾交通大学(今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期间完成的。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2016年创立,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早在2016年和2019年就分别有两位香港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2016年,有“无创产检之父”之称的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卢煜明因其开创的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技术在人类重大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的杰出贡献,获颁“生命科学奖”。201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陆锦标与另外一位科学家王贻芳共同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中评社香港9月13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12日在北京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及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士获“生命科学奖”,中科院院士张杰获“物质科学奖”,知名半导体专家、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教授施敏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袁国勇、裴伟士凭借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袁国勇在获奖感言中指出,越来越多新出现的传染病因子将从动物转移到人类,并预言未来将会有另一场传染病大流行到来。同时,他将继续努力发现新病毒,建立动物模型,发现新抗体,研发疫苗,更多了解疾病,并了解病毒如何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他表示,最近研究发现可利用细胞内两种不同抗病毒机制让它们相互对抗。
拓展对跨物种传播障碍等认识
袁国勇,1956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裴伟士,1949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981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二人现均为香港大学教授。
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Lancet April 19, 2003)。
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人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护的重要性。正如其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毒的前身。
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人类认识和治疗这种新兴传染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了证据和策略。
袁国勇:冀市民接种助生活复常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回覆香港文汇报记者时表示,“对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给予我们这个极具声望的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表示感谢。由于SARS病毒和许多其他冠状病毒的发现,属于我们微生物学系的团队工作,我所得的奖金将捐回香港大学作教学及研究用途。在香港特区广大市民的支持下,如果所有合资格的市民都能接种疫苗,我们的边境便可以开放,生活便可以回复正常。让我们共同努力,尽量减少这一流行病的破坏。”
港大校长张翔教授得悉两位教授获奖,感到非常欣喜,并致以衷心祝贺,他说:“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在科研领域至崇高的荣誉。今次袁教授和裴伟士教授双双获奖,是对港大和港大学者卓越科研成果的重要肯定。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以科研,以教与学,为人类福祉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