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书展讲座热议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

本次讲座以“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为主题(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记者 梁帆)7月18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办的香港书展“世界视窗系列讲座”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本次讲座以“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为主题,由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李安主持,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马来西亚大马新闻资讯学院院长及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郑赤琰,亚洲著名女战地记者、国际时事评论员张翠容,岭南大学兼任教授、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泺生出席本次讲座,与现场观众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对一带一路的见解,并聚焦青年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在讲座之初,“一带一路”国际青年会的代表指出,“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世界各地年轻人能够共同交流国际发展议题的平台,同时帮助年轻人认识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但兴趣相投的知音。“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长远未来,因此不应只局限于政府或者大型企业,年轻一辈应该更加主动地去把握机会、创造条件来参与到其中。

  郑赤琰表示,回顾东南亚发展历史,中国一直在不断做出贡献,比如郑和下西洋所带的陶瓷、丝绸等中国商品受到当地欢迎,加强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最终开创了马六甲,这便是早期的“一带一路”。

郑赤琰表示,机会还需要对的人来把握,大湾区的“后生”应发力(中评社 梁帆摄)

  郑赤琰结合他在新加坡观察继指,华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创新加坡,是因为注重人才的引进并懂得把握机会。“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提供的机会可谓“空前绝后”,但机会还需要对的人来把握,大湾区的“后生”应发力。香港人应把“一带一路”作为平台,以自身作为支点,连接、带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现今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大力推动“双循环”,对于香港人,其中最大的机会就是大湾区和“一带一路”。香港人勿走“歪路”,踏实把握国家与时代赋予的良机。

  张翠容认为,中东欧作为通往西欧的“门户”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在中东欧建成通往西欧的两条陆路、一条水路已初具成效。但是,中东欧发展“一带一路”对中国充满挑战。其一,东欧、西欧地区的国家摩擦不断、关系“飘忽不定”;其二,意识形态、文化宗教与中国差异较大;其三,国际大环境与地缘政治博弈,使得中国与中东欧的关系容易受中美博弈影响。其四,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东欧国家强调西方价值。其五,社会经济结构不尽相同。中国同中东欧的合作充满挑战,同时蕴含机遇,维持中东欧的关系,其“醉翁之意”在于全面打开西欧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年轻人应高瞻远瞩往前看,注重软实力,在文化上与中东欧地区主动交流,同时自身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借“一带一路”去认识世界。

  何泺生指出,“一带一路”虽有东西方价值的碰撞,但其实殊途同归,因此更应强调普世价值。“一带一路”的目标,甚至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就是“和平、自由、平等、共荣和可持续”。其成功的关键要靠各国的互相信任,因此交流需透明、公开。“一带一路”能够先通过中国之长补他国之短,后再共享成果。近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已经在国际上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希望年轻人能够改变成见,认识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全世界发展的贡献。

张翠容认为,中东欧发展“一带一路”对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中评社 梁帆摄)

何泺生强调,“一带一路”的发展更应强调普世价值(中评社 梁帆摄)

讲座现场(中评社 梁帆摄)

本次讲座以“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为主题(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记者 梁帆)7月18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办的香港书展“世界视窗系列讲座”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本次讲座以“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为主题,由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李安主持,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马来西亚大马新闻资讯学院院长及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郑赤琰,亚洲著名女战地记者、国际时事评论员张翠容,岭南大学兼任教授、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泺生出席本次讲座,与现场观众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对一带一路的见解,并聚焦青年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在讲座之初,“一带一路”国际青年会的代表指出,“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世界各地年轻人能够共同交流国际发展议题的平台,同时帮助年轻人认识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但兴趣相投的知音。“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长远未来,因此不应只局限于政府或者大型企业,年轻一辈应该更加主动地去把握机会、创造条件来参与到其中。

  郑赤琰表示,回顾东南亚发展历史,中国一直在不断做出贡献,比如郑和下西洋所带的陶瓷、丝绸等中国商品受到当地欢迎,加强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最终开创了马六甲,这便是早期的“一带一路”。

摄影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