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外长记者会展现中国外交三大特色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7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面向中外记者答问,88分钟的记者会王毅一共回答了23个问题,内容丰富,金句频出,涉及元首外交、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热点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评社记者在现场全程聆听了外长的记者会,有三点深刻体会。
第一,外长记者会问答中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历史纵深感。
我们注意到,这场记者会上王毅外长用了很多中国古语,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评论中美科技领域竞争;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阐述乌克兰危机错综复杂的根源;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回应美方以怨报德;尤其在谈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时,王毅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再次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此种种都传递出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外交的特殊视角。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毅外长在回答很多问题时都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将问题核心剖开在众人面前,一针见血。在谈及台湾问题时,王毅外长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开始讲起,再到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历史的经纬清清楚楚呈现在大众面前。谈及中俄关系,王毅外长也强调,“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而论及中日关系,他也强调要“防止军国主义阴魂复活”,以史为鉴,启示当下,更能为未来寻找答案。我们以为,外长回答中蕴含的中国外交理念与中华传统智慧同频共振,展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外交理念中的传承延续,历史的参照也为纷乱繁杂的现今世界提供了典型案例,启发听众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抉择。
第二,外长记者会问答中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开放包容。
我们注意到,王毅外长现场一共回答了中外媒体的23个提问,其中14家来自境外媒体,占比超60%,这正向世界展现了东方大国的开放民主与自信活力。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也对免签政策和民调数据予以回应。他说,“免签‘朋友圈’有望进一步扩容,‘打卡中国’将继续成为国际新风尚”,这也是他在谈及中国今年外交新举措时释放的明确信号。
王毅表示,中国外交将持续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中方将打造更加便捷的往来通道,迄今已对38个国家单方面免签,对54个国家过境免签延长至240小时。另外,在记者会上,有记者就东南亚民众对华好感度大幅上升进行提问,对此王毅表示,全球南方民众给予中国积极评价是事实,在发达国家民众之中,发现中国、拥抱中国也在渐成热潮。
可见,不管是中国免签“朋友圈”越扩越大,还是东南亚民调对华好感大幅上升,都表明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已经取得积极的成就,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进一步提升。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还有令我们感到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欢迎各国朋友走出信息茧房,摘下有色眼镜,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一个更加真切、鲜活的中国,用敞开的心扉来感受14亿中国人民迸发的蓬勃生机。”这无疑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中国作为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中国的魅力,越感受越深。
第三,外长记者会问答中展现了中国外交的连贯稳定。
进入今年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在地缘政治、国际热点问题、全球经贸等众多领域,不断挑起各种争议和话题,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此确定性和稳定性是今年外长记者会媒体们最关注的一个词。而在记者会的开场白中,王毅外长就表示,在当今变乱交织的世界,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中国外交将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将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这清晰释放的稳定信号,是中国给世界和平带来的福音。
事实上,细读王毅外长的话语,我们都会发现其中彰显着中国一以贯之、稳定连续的外交原则,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或是将来都不会轻易改变。面对复杂难解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中国仍将持续坚定展现自信的大国外交,并且发挥大国的担当与责任,锻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诚如王毅所言,只有心怀“大家”,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7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面向中外记者答问,88分钟的记者会王毅一共回答了23个问题,内容丰富,金句频出,涉及元首外交、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热点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评社记者在现场全程聆听了外长的记者会,有三点深刻体会。
第一,外长记者会问答中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历史纵深感。
我们注意到,这场记者会上王毅外长用了很多中国古语,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评论中美科技领域竞争;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阐述乌克兰危机错综复杂的根源;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回应美方以怨报德;尤其在谈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时,王毅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再次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此种种都传递出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外交的特殊视角。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毅外长在回答很多问题时都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将问题核心剖开在众人面前,一针见血。在谈及台湾问题时,王毅外长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开始讲起,再到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历史的经纬清清楚楚呈现在大众面前。谈及中俄关系,王毅外长也强调,“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而论及中日关系,他也强调要“防止军国主义阴魂复活”,以史为鉴,启示当下,更能为未来寻找答案。我们以为,外长回答中蕴含的中国外交理念与中华传统智慧同频共振,展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外交理念中的传承延续,历史的参照也为纷乱繁杂的现今世界提供了典型案例,启发听众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