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优才去年创新高 高技术人才更受青睐
优才计划14年吸逾7000精英
2020年年底香港总人口747.4万,比2019年轻微下跌了0.6%,这是2002年以来香港总人口首次回落!但同一年通过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获批来港定居的人,共有1709名,创下优才计划推出14年来的新高纪录。
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认为,虽然这两年香港受到社会运动及疫情影响,但金融经济实力未有动摇,相信移居来港的数字,不但没有达到拐点,还是会继续上升。他表示:“若想推动香港快速发展,高技术人才储备至关重要。近年来,特区政府相继推出多项吸引人才计划,就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去年优才数字增长可能有一些数据延迟,因为并不是说申请就立刻能来;其次虽然受到社会运动及疫情影响,但香港金融地位整体优势还在;再者大湾区的发展也对香港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可以看到未来是向上行的。”杨玉川认为未来几年移民来港仍然会持续,因为是国际趋势,以美国为首对华裔抵制,以及国外疫情控制不到,很多人想回来香港,相信香港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认为,虽然近年香港受社会运动及疫情影响,但是相信香港依然是中国最国际化城市,如果疫情过去,来港的优秀人才依然会有增长空间,甚至可能是翻倍增长。
根据2019年劳工及福利局向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提交的“2027年人力资源推算”报告,预计到2027年,香港整体人力会出现短缺,缺口高达约17万。另外,一直以来科技人才短缺是香港科创企业的一大掣肘。故香港特区政府在2020年度施政报告的重点之一就是吸引人才,优才计划可以更好的吸引世界各地高技术人才或优才来港定居,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而人才清单内涵盖11项专业均是香港经济发展当前至中期最需要的,港府更将增加“优才入境计划”的配额,由每年1000名增至2000名。
金融界别优才比例最高
从人才清单行业分类看,“金融及会计服务”获分配名额最多,有1767人;其次是“资讯科技及电讯”,有1625人,这两个行业人数占比已达48%。其他“建筑、测量、工程及建造”有535人,“商业及贸易”、“学术研究及教育”及“工业制造”,分别有462人、438人及429人。
目前香港主要有三大人才输入计划:分别为“一般就业政策”、“优才计划”及“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计划)”。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入境处在收到所有申请材料后,需要四个星期时间进行审批。而优才入境计划则较为复杂,审批过程也较长,快则一两个季度,慢则长达一年以上。
那么优才是如何通过积分来港,实际办理过程中,港府如何筛选评分?很多情况要做综合考量。据悉,目前优才甄选有两套打分方案:成就制和打分制。
成就制就是看申请人的个人成就,一般适用于体育、文艺界的名人,像大家比较熟悉的汤唯、章子怡、葛优、郎朗、李冰冰、靳东等影视界名人,大多是通过成就制成功申请香港人身份,但这一项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多影视名人申请港人身份
另一个则相对普通人更易操作,那就是打分制,就是综合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行业、工作经历、语言能力等资讯进行考评,原则上80分就有机会通过。事实上,积分制移民并非香港独有,澳洲移民也如此。很多人以为,既然采取打分制,肯定分数越高获批机率越大。也并非如此,筛选过程中并不是光看分数,近年港府推出香港优才的宗旨在于吸引高技术人才,以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申请人获批的关键就在于其行业是否为香港现阶段紧缺的类目。
根据2018年港府的人才清单,在实际办理时,金融、财会、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即使分数低于其他传统行业,也较为受甄选委员会青睐,获批机率较大。例如,125分的传统建筑行业申请人和90分的软件科技行业从业者,即使分数悬殊,后者的获批概率也大大超过前者。因此,在实际申请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看打分情况,分数也并非越高就越易获批。
这些原因吸引优才来港
记者以谘询人身份向一家专注于香港地区升学、留学培训及就业定居指导的教育机构铭升书院查询,该机构工作人员表示,采取优才计划来港大部分背景都比较优秀,去年通过他们机构以优才来港便接近百人。他指出内地人来港工作及生活的数据,还有上涨趋势。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认同说:“引进人才一向是双向需求,一方面香港需求人才,同时有人才想来香港,觉得这边更适合他们生活或者工作。所以未来如果还有相同的需求,人数肯定还会上涨。”
通过优才计划来港的李小姐,目前在一家国企做法务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来港8年,孩子四五岁,即使疫情都没有回内地发展的考虑。她表示:“香港生活便利,孩子上学眼界更广阔,两文三语,以后出国也相对更容易。”同时她也坦言,目前在内地很难找到同样薪资水平的工作。
综合而言,目前香港仍然拥有一些独特优势,包括:社会多元化,相对内地较自由,较国际化,税制简单税率也较低;香港地方虽小但治安良好,公共交通便利,又多美食;香港高考的DSE考试,成绩可以用来申请香港本地大学和海外知名大学(英美澳加等);港人身份人士在大湾区购房、就业、创业等方面,都获得一定的优惠政策,而且持有中国香港特区护照可免签入境的国家,比中国护照还多,方便国际旅行经商。
港府宜多想办法挽留人才
有不少人才愿意在香港生活工作,但似乎不少人才在香港生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却选择离开。众多港漂(泛指从内地来港留学或工作,但未拿到香港居留权的群体)是很好且现成人才,不过,立法会最新文件数据显示,原来八至九成港漂均于七年内选择离开香港。另外,香港政策研究所估计,由内地学生来港就读到成功在港就业,整个过程中只有三成人最终留在香港。
港漂为何要走?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耿春亚曾撰文分析:一类因仰慕香港影视文化及社会文明而来,归属感较强;二类是通过香港自费型硕士课程来港,对香港文化没有共鸣,只想来此寻找发展机会。
内地同香港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始终有些差异,港漂融入本地生活已不容易,何况香港产业单一,只集中金融及地产,其他行业的发展机会有限,加上香港生活成本高昂,人口稠密、人均居住空间全球最细,居住成本高昂,打工仔薪金增长永远追不上楼价,而且香港工时长,工作压力又大,生活质素比内地差,故令不少港漂打退堂鼓。
2017年来港工作的顾小姐在去年返回内地,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看着TVB长大的一代,对于香港充满了渴望和幻想,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夹杂着小惊喜抑或小混乱,下班走出办公室天还没有黑,那这就是幸福的一天。但是她表示,最后还是败给了距离,因为疫情没有办法回老家,故最终选择离开香港。港漂不愿意留港的原因很多,如何吸引更多优才愿意留下来建设香港,如何避免人才流失值得港府深思。(图片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