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港青冀互认健康码及“小通关”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不少布局于港深两地的跨境企业都非常看重两地往来便利、优势互补的特点,但疫情下两地通关受阻,部分公司陷入人员、资金、设备无法过境的困境。有港人创业者希望两地政府能考虑为部分跨境企业或科研人员开放两地互认的健康码,或者专设通关通道;也有人建议,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小范围试点通关正常化。

  受疫情“封关”影响,不少跨境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公司布局。据记者了解,有些公司靠远程会议维持两地团队沟通,有的选择将团队合并,有的则只能延迟内地推广工作。

  跨境公司都希望两地政府能够协调出一种两地均能接受的办法,以方便跨境人群往返。港青潘智豪建议,为跨境创业人群进行特殊登记申请,设定固定的往返办公路线,并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来免除往返的隔离。

  舒糖讯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耀威建议,在河套试行为两地往返的科研和创业群体而设的专门口岸通道,做法类似福田保税区的“1号通道”,连接落马洲和福田保税区的专用出入境通道,在皇岗口岸处接驳落马洲大桥直通香港。他认为,若限制特定人群,并限于在河套区内办公,应该可以控制防疫风险,检视效果后再考虑是否扩大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