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明:广东机遇大行动多 欢迎来投资兴业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开放团组答记者问(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郭至君)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6日下午在北京首都宾馆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广东省团组开放会议并在会后接受媒体记者的提问,黄坤明用四句话来概括了关于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广东有使命、有机遇、有基础、有行动。

  黄坤明说,第一句话是广东有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带领我们走自己的路、走正确的路,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根基下苦功,做长远计划,架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着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多次亲临广东视察调研,始终希望广东走在前面,并特别强调广东在全国产业体系的版图中分量很重,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我们的殷切希望,也是我们广东自身改革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第一条就是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我们要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广东的实际;我们要打头阵、当先锋、下苦功,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动能;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广东只有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好、建设强才能够更好更长远的担当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争取在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面。

  黄坤明指出,第二句话是广东有机遇。回望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抓住了国际性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渐形成了"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这样的品牌。以这些品牌为代表的产业体系逐渐地丰富起来、健全起来。继而发展出,汽车、船舶、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重工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压茬推进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带来生产力质态的跃迁,更好地支撑了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世界重要制造基地。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着全球的产业版图,这是广东拥抱科技浪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会紧紧抓住,争取百尺竿头再迈大步。

广东省团组开放现场(中评社 郭至君摄)

  黄坤明也说,第三句话是广东有基础。正像我们很多代表发言所说,也正如熟悉广东产业的同志所瞭解的一样,广东产业规模大、体系全,一产、二产、三产都比较发达。广东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形成了9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这里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个情况:继2023年汽车产业成为广东第八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之后,2024年新能源产业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目前,九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分别是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汽车和新能源。

  另外广东产业创新较强,配套较好。国家在广东布局了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等国家重器实验装置。我们的产业配套比较齐全,专业分工比较细,应用场景比较多。因此,好的成果、好的创意能够比较快地转化为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此外,我们的市场活、空间足,拥有1.27亿的常住人口,1.5亿左右的实实在在的人口,一大批经营主体企业在不断的锻造淬炼、健康成长。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这些都蕴含着巨量的投资市场机会,能够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提供试验场,让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在市场选择中成长壮大。

  广东山海兼备,由于地理条件,我们处在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的气候中,雨量充沛,而且我们的雨下的是特别乾净的雨。西太平洋与南海生成的大量暖湿气流,运动到南岭就下了雨,也浇灌了南岭的土地,所以岭南的农业品质好,阳光足雨水多;经济海洋牧场、海上风电都大发潜力。另外给大家通报一个情况:去年我们经过多年建设的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中通道实现了一通车就堵车的情况,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充分说明经济的活跃。去年建成以来,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8.48万,最高峰的时候是今年的正月十七,达到了16.11万车次。与此同时,我们比邻港澳、联通世界,这是广东天然的优势,独有的优势,也是不断增厚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无论是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大平台,还是轨道上的湾区,都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建设最好的湾区,不断的迈出新的步伐。去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迈上9万亿元的大的台阶。正如总书记所指,香港同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相向而行,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前途不可限量。达成的这一基础,要特别感谢港澳的同胞长期以来支持与投资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广东省团组的开放受到高度关注(中评社 郭至君摄)

  黄坤明表示,第四句话是广东有行动,在路上会见成效。我们深深感到,抓住工农业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广东发展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也是一路以来的主要经验。我们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具有广东特点,广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抓融合发展,二是抓互助双强,三是抓开放协同。我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中寻找定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我们要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沉下心来,下苦功夫,把产业体系建成。最后,我们要抓好政策的优化,做好服务各类企业,各类人才在南粤大地创业发展。

  今年我们推出了“百万人才汇南粤”的行动计划,各个企业很踊跃,将拿出充满吸引力的岗位和薪酬,推出贴心的服务和政策,努力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到广东就业创业。这次全国两会圆满闭幕之后,省委省政府将和人社部、教育部联合举办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集中招聘全国高校毕业生。广州、深圳等市也都推出了一批扎实的引才举措,请媒体朋友们帮我们多推荐。

  “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我们热忱地欢迎广大有志青年在广东、到广东、汇集于广东就业创业,热忱地欢迎广大的企业家到广东投资兴业。”黄坤明最后说。

  (后援实习记者:姜宜芃)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开放团组答记者问(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郭至君)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6日下午在北京首都宾馆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广东省团组开放会议并在会后接受媒体记者的提问,黄坤明用四句话来概括了关于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广东有使命、有机遇、有基础、有行动。

  黄坤明说,第一句话是广东有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带领我们走自己的路、走正确的路,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根基下苦功,做长远计划,架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着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多次亲临广东视察调研,始终希望广东走在前面,并特别强调广东在全国产业体系的版图中分量很重,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我们的殷切希望,也是我们广东自身改革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第一条就是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我们要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广东的实际;我们要打头阵、当先锋、下苦功,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动能;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广东只有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好、建设强才能够更好更长远的担当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争取在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面。

  黄坤明指出,第二句话是广东有机遇。回望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抓住了国际性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渐形成了"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这样的品牌。以这些品牌为代表的产业体系逐渐地丰富起来、健全起来。继而发展出,汽车、船舶、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重工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压茬推进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带来生产力质态的跃迁,更好地支撑了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世界重要制造基地。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着全球的产业版图,这是广东拥抱科技浪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会紧紧抓住,争取百尺竿头再迈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