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五部门负责人谈经济 十分务实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海涵)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6日下午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五位“掌门人”再度联袂出席,共同回应中外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关切。
同去年一样,今年两会期间仍会举办三场主题记者会,事关经济、外交和民生。经济主题记者会一如继往“打头阵”,凸显经济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对于经济主题,中外媒体亦展现出十足热情,记者们早早来到位于梅地亚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做采访报导的准备工作,发布会开始前一小时,发布厅已经座无虚席。
中评社记者观察到,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共回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十六个问题,他们从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多角度向外界勾勒出了新一年中国经济重要安排和举措的素描画,可谓干货满满、亮点多多,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阐明政策基调,回答5%左右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什么能”。“今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有基础、有支撑、有保障,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可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将加强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强化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就业、消费、区域等领域的政策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宏观政策的组合效应,努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蓝佛安介绍,主要体现在五点,分别是: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给力、在支出强度上更加给力、在政府债券规模上更加给力、在转移支付上更加给力、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会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第二,突出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工作。“我发现今天记者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也反映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清在记者会上说到。确实,在这场以“经济”为主轴的记者会上,“科技”成了高频词,有三位部门负责人就此答问。郑栅洁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抓好3个重点:一是抓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二是抓人才,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抓生态,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潘功胜亦提到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等。吴清也表示,资本市场对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科技创新企业越多越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吸引力以及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越强。加快健全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大力度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加大支持科创的金融产品服务供给。
第三,重视消费驱动与民生保障,把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提振消费是今年两会热议的“高频词”。在这场记者会上,商务部和财政部的负责人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统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推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释放消费增长潜能,将重点推动两项工作:以旧换新,突出“加力扩围、惠民升级”;服务消费,重点是“对外开放、对内放开”。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部门将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消费需求;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让居民收入更稳定、保障更扎实,增强消费能力和底气;加大对地方的奖补力度,引导地方提升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供给;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激发消费动力。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且让日子越过越好。”谈及民生,郑栅洁说,2025年,我们将持续紧盯大家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把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
第四,风险防控与政策储备并重。潘功胜谈及防控金融风险时指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蓝佛安谈及债务风险时介绍,去年四季度,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三年每年2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这项政策通过整体设计和机制重构,在主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支持地方腾出更多资金资源,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下一步,会加快落实落细债务置换政策、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除了风险防控,蓝佛安也强调了政策储备。在介绍今年财政政策的最后,蓝佛安补充说,“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第五,强调对外开放与外贸韧性,有底气稳住外贸基本盘。王文涛说,近期,我和我的同事调研了不少外贸企业,他们确实觉得形势变化很快,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跟我们说,过去几年中国外贸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过了世面,也经受住了考验,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也坚信,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全球贸易合作不可阻挡,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贸易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他用三个“更加”概括了中国外贸出口,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下一步,将从将从“政策加力、拓展增量、帮扶企业”三方面下功夫,全力以赴稳外贸。
在记者看来,这场记者会十分直接和务实。对于记者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热点议题,五位部门负责人在回应时都直面问题,不绕弯子、不说虚话,聚焦记者关切给出详实回答。所谈内容不仅深刻展现了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保障、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对外开放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周密规划,更为国内外各界提供了明确且稳定的发展预期与政策导向,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信心与动力。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海涵)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6日下午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五位“掌门人”再度联袂出席,共同回应中外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关切。
同去年一样,今年两会期间仍会举办三场主题记者会,事关经济、外交和民生。经济主题记者会一如继往“打头阵”,凸显经济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对于经济主题,中外媒体亦展现出十足热情,记者们早早来到位于梅地亚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做采访报导的准备工作,发布会开始前一小时,发布厅已经座无虚席。
中评社记者观察到,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共回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十六个问题,他们从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多角度向外界勾勒出了新一年中国经济重要安排和举措的素描画,可谓干货满满、亮点多多,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阐明政策基调,回答5%左右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什么能”。“今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有基础、有支撑、有保障,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可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将加强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强化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就业、消费、区域等领域的政策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宏观政策的组合效应,努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蓝佛安介绍,主要体现在五点,分别是: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给力、在支出强度上更加给力、在政府债券规模上更加给力、在转移支付上更加给力、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会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