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英置业陷阱重重

沈文华指英国有不少无良地产代理“专搵港人老衬”,她拟变身YouTuber讲述置业陷阱。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3月23日电/BNO“新策”催化“搵笨”,去年投诉激增五成。

  香港文汇报报道,英国政府公然违背承诺,实施持有所谓英国国民(海外)(BNO)护照者赴英居留和入籍政策,今年1月底起让持有BNO的港人申请居留签证做“二等公民”。移居当地的港人除了社会福利低人一等之外,还成为英国无良地产商“搵笨”的对象。消委会去年接获有关英国置业的投诉,按年激增逾五成(见表)。这些置业骗案的手法层出不穷,除了最常见的烂尾楼、豆腐渣劣质楼,最近还涌现英式“房”单位。有港人买楼后放租遇上恶“租霸”,才知当地法例向租客倾斜,港人惨变“水鱼”搞到鸡毛鸭血。这些苦主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 一把辛酸泪诉不尽。
 
  备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脱欧阴霾困扰的英国,经济一蹶不振,1月GDP按月跌2.9%,但港人置业潮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救命草”,建筑业生产总值逆市反升0.9%。英国无良地产商视港人如“水鱼”,伯明翰前资深地产代理、现为当地律师楼师爷的沈文华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承认,发展商一般会在港英两地推售楼盘,但同一楼盘,在港售价比英国为高。
 
  消委会向香港文汇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接获56宗有关购买英国楼盘的投诉,按年激增逾五成,较2018年更飙升逾倍。沈文华及熟悉当地物业买卖的移民顾问Derek指出,随英国开放BNO居留签证,无良发展商及地产代理搵港人笨的情况,势必更猖獗。
 
  记者访问一班苦主,归纳三大买楼陷阱。

  陷阱一:购入烂尾楼及劣质楼 

  在伦敦居住的Cindy是一名律师,见曼彻斯特有一个楼盘的价格吸引,故购入作投资用途,更贪方便交由发展商提供的律师办理手续。由于她以闲钱投资,“唔志在”下未有跟进兴建进度,到楼盘交付日期,也因事忙未有理会。
 
  结果收楼期过了半年,她任职会计师的丈夫才到曼彻斯特收楼,抵达后发现楼盘仍是一片烂地,只有一人在“石仔”。楼盘最后当然烂尾收场,她找其他律师追讨,惟发展商已“走佬”,至今也未能讨回款项。
 
  Alex一家看中一个位于高尚住宅区的旧屋,售价极笋,最后他以低于巿价的50万英镑(约540万港元)购入,以为“执到宝”,惟测量师勘察发现房屋结构有问题,需要维修,工程开展后还发现连地基也要重新修葺,单是地基工程已花费10万至20万英镑,连同售价共花70万镑,加上屋内其他维修费,最终埋单贵过同区其他没有问题的房屋。
    陷阱二:入住后始悉治安劲差 

  李先生移居英国伯明翰。地产代理介绍一个楼盘,他见景观、环境及售价满意,故购入居住,但迁入后才发现当地治安极差,“曾在晚上被声响惊醒,赫然发现床边有两名黑人,我大声呼叫,好彩能吓走那两名窃贼。”
 
  他其后才得知该屋苑是旧公屋(council house)拆卸重建,巿政府卖地时规定要安置一定比例的原居民,但居民品流复杂,更有不少瘾君子。“曾有一名居于该屋苑的香港邻居,光天化日下遭两名黑人围殴,被打至脸青鼻肿,宝马房车遭抢走,而数名租住该屋苑的中国留学生亦遭两名黑人尾随入屋行劫,吓得退租离开。”
 
  陷阱三:业主遭租霸反咬一口 

  Chris早前睇中当地一个“房”单位,因为“入场费”低,他轻易上楼,但唔够住,所以出租予一名印度裔女子,收取可观的租金补贴生活。

  惟女租客入住后,不但拖欠租金,更饲养猫只到处乱抓单位内的家俬和装修,单位被弄得乌烟瘴气,Chris被气得采取法律行动追讨欠租和赔偿。

  不过,根据当地法例,租客缴交的押金须保管在tenancy deposit scheme(TDS)的机构内,确保退房时退回给租客,Chris不熟悉法例,出租时未有将押金交予TDS,结果遭恶租霸反控。
 
  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由原告变被告,不但未能讨回租金,更遭罚款3,000英镑(约3.2万港元),得不偿失。

沈文华指英国有不少无良地产代理“专搵港人老衬”,她拟变身YouTuber讲述置业陷阱。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3月23日电/BNO“新策”催化“搵笨”,去年投诉激增五成。

  香港文汇报报道,英国政府公然违背承诺,实施持有所谓英国国民(海外)(BNO)护照者赴英居留和入籍政策,今年1月底起让持有BNO的港人申请居留签证做“二等公民”。移居当地的港人除了社会福利低人一等之外,还成为英国无良地产商“搵笨”的对象。消委会去年接获有关英国置业的投诉,按年激增逾五成(见表)。这些置业骗案的手法层出不穷,除了最常见的烂尾楼、豆腐渣劣质楼,最近还涌现英式“房”单位。有港人买楼后放租遇上恶“租霸”,才知当地法例向租客倾斜,港人惨变“水鱼”搞到鸡毛鸭血。这些苦主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 一把辛酸泪诉不尽。
 
  备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脱欧阴霾困扰的英国,经济一蹶不振,1月GDP按月跌2.9%,但港人置业潮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救命草”,建筑业生产总值逆市反升0.9%。英国无良地产商视港人如“水鱼”,伯明翰前资深地产代理、现为当地律师楼师爷的沈文华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承认,发展商一般会在港英两地推售楼盘,但同一楼盘,在港售价比英国为高。
 
  消委会向香港文汇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接获56宗有关购买英国楼盘的投诉,按年激增逾五成,较2018年更飙升逾倍。沈文华及熟悉当地物业买卖的移民顾问Derek指出,随英国开放BNO居留签证,无良发展商及地产代理搵港人笨的情况,势必更猖獗。
 
  记者访问一班苦主,归纳三大买楼陷阱。

  陷阱一:购入烂尾楼及劣质楼 

  在伦敦居住的Cindy是一名律师,见曼彻斯特有一个楼盘的价格吸引,故购入作投资用途,更贪方便交由发展商提供的律师办理手续。由于她以闲钱投资,“唔志在”下未有跟进兴建进度,到楼盘交付日期,也因事忙未有理会。
 
  结果收楼期过了半年,她任职会计师的丈夫才到曼彻斯特收楼,抵达后发现楼盘仍是一片烂地,只有一人在“石仔”。楼盘最后当然烂尾收场,她找其他律师追讨,惟发展商已“走佬”,至今也未能讨回款项。
 
  Alex一家看中一个位于高尚住宅区的旧屋,售价极笋,最后他以低于巿价的50万英镑(约540万港元)购入,以为“执到宝”,惟测量师勘察发现房屋结构有问题,需要维修,工程开展后还发现连地基也要重新修葺,单是地基工程已花费10万至20万英镑,连同售价共花70万镑,加上屋内其他维修费,最终埋单贵过同区其他没有问题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