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政府报告涉台论述解读 具有双重特质
中评社香港3月6日电(作者 丁乙)李强总理3月5日在十四届三次人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对台工作的论述虽然很短,只有117个字,但却十分精准务实,展现出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定力与实践深化。报告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纲,既延续了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线,又在实践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这份承前启后的政策宣言,既是对过去三年两岸关系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面对复杂形势擘画的行动蓝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以2024年两岸融合发展实绩为重要支撑,凸显政策落地的务实性与前瞻性,是以实绩为基的两岸融合发展战略深化。
一、政策框架的延续性与系统性提升:基于2024年实绩的深化
相较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融合-文化认同-国际参与“三维政策框架”,2025年对台论述呈现出三个显着特征,而这些特征均得到去年实践成果的强有力支撑:
1,战略逻辑更清晰
报告首次将“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置于“反对台独分裂”之后,凸显制度建构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调整与去年两岸经济深度融合的实绩密切相关。两岸经济合作方面,去年在大陆经济回暖向好有力牵引下,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稳中有进,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两岸贸易总额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大陆新增台资企业7941家,同比增长1.6%,台商在大陆投资领域进一步向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拓展。在对台制度创新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率先为台胞提供定制式职业资格服务和“台胞证+社保卡”集成服务,台胞在大陆办理政务事项实现“一卡通”,制度便利性提升,直接激发了台胞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报告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表述,直指台湾民众到大陆对就业、医疗、教育等的关切。2024年两岸民生合作成果亮眼,在台胞就业创业方面,大陆新增设立20个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台青在大陆实习就业人数达12.3万人次,同比增长40%,多地推出了“台湾人才专项补贴计划”。在医疗保障方面,两岸医保直接结算试点覆盖20个城市,台胞在大陆就医报销比例提升至90%,切实解决了长期困扰台胞“看病难”的问题。
3,历史使命更明确
报告中将“携手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号召提升至战略高度,这一表述与去年两岸文化交流实践深度形成呼应,展现出文化认同的精神共振和超越政治分歧的价值共鸣。当前两岸文化交流特点,一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去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划的“海上丝路文物特展”,展出双方精选文物200余件,其中大陆首次公开展示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出水瓷器,与台北故宫的越窑青瓷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展览期间举办的“两岸非遗大师工作坊”,促成6项传统技艺合作项目签约。又如台湾学者参与编纂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台湾卷)》正式出版,系统梳理台湾地区从三国东吴时期至今的文明发展脉络,被学界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学术成果。二是重视两岸青年群体的情感联结。去年两岸青年在浙江乌镇共同发起的“数字乡愁”创业大赛中,5支台湾团队凭藉智慧农业、文化数位化等专案获奖,其中“台湾阿里山茶文化元宇宙平台”专案获得2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赛事期间开展的“跟着非遗传承人走浙江”活动,吸引300余名台湾青年参与传统技艺体验。国台办推出的“海峡两岸青年说”年度盛典中,台湾青年代表通过讲述参与贵州“村超”志愿者服务、在云南参与大象保护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内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台论述,在延续去年报告“经济融合-文化认同”双轮驱动框架基础上,提出三大新突破,且均以2024年实践为基础展开深化:
1,制度型开放提速
报告提出“完善制度和政策”的系统性要求,其背景是去年两岸融合发展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的转型。如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探索建立“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条例”,在土地、税收、金融等领域推出多项制度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形成示范效应。两岸共建的“量子资讯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营,推动科研成果共用转化,助力大陆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封锁,是科技赋能。
2,法治保障升级
报告虽未直接提及司法管辖问题,但2024年《台湾同胞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完善涉台商事纠纷调解机制”,为台商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例如,江苏某法院在审理台资企业智慧财产权案件时,首次适用“两岸法律查明互助机制”,缩短审判周期40%。
面对民进党当局持续升级的“倚美谋独”挑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台政策框架展现出强大的战略韧性,而去年的实绩已为此奠定基础:
1,经济安全底线思维
2024年两岸贸易额占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4.8%,台资在大陆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12%,经济融合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未来需防范民进党当局通过“供应链重塑计划”切割两岸产业链,大陆可进一步扩大对台关键领域投资,如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增强产业链韧性。
2,青年工作提质增效
2024年台青赴大陆求学、就业人数再创新高,但台湾青年群体仍面临“高学历、高失业”困境。建议借鉴深圳前海模式,在福建、长三角、珠三角设立“台湾青年创新特区”,提供“一站式”政策支持,打造“居住+创业+社交”一体化生态。
四、历史方位中的战略远见:迈向统一的必由之路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座标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台论述揭示出三个深刻的时代特质:
将台湾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使两岸同胞共用发展机遇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2024年贵州“村超”赛事吸引超万名台胞现场观赛,台湾艺人参与的“两岸文化周”在海外社交媒体播放量破亿,均印证了民心所向。
2,文明共同体意识强化
通过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数位艺术节等举措,构建超越政治分歧的精神联结。2024年两岸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二十四节气文创产品”,在两岸市场热销,展现文化认同的经济价值。
总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台论述,以2024年两岸融合发展实绩为根基,展现出战略定力与创新活力的双重特质。在民进党当局不断挑衅、外部势力干预加剧的背景下,这份报告不仅明确了政策方向,更通过制度创新、民生关怀与文化认同三大路径,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两岸同胞的智慧与力量,终将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本文作者丁乙,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评社香港3月6日电(作者 丁乙)李强总理3月5日在十四届三次人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对台工作的论述虽然很短,只有117个字,但却十分精准务实,展现出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定力与实践深化。报告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纲,既延续了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线,又在实践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这份承前启后的政策宣言,既是对过去三年两岸关系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面对复杂形势擘画的行动蓝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以2024年两岸融合发展实绩为重要支撑,凸显政策落地的务实性与前瞻性,是以实绩为基的两岸融合发展战略深化。
一、政策框架的延续性与系统性提升:基于2024年实绩的深化
相较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融合-文化认同-国际参与“三维政策框架”,2025年对台论述呈现出三个显着特征,而这些特征均得到去年实践成果的强有力支撑:
1,战略逻辑更清晰
报告首次将“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置于“反对台独分裂”之后,凸显制度建构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调整与去年两岸经济深度融合的实绩密切相关。两岸经济合作方面,去年在大陆经济回暖向好有力牵引下,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稳中有进,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两岸贸易总额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大陆新增台资企业7941家,同比增长1.6%,台商在大陆投资领域进一步向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拓展。在对台制度创新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率先为台胞提供定制式职业资格服务和“台胞证+社保卡”集成服务,台胞在大陆办理政务事项实现“一卡通”,制度便利性提升,直接激发了台胞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