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台治权新思维开拓以融促统新路径

  中评社╱题:以对台治权新思维开拓以融促统新路径 作者:洪静(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远鹏(南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摘要】“台独”势力长期把持政权,以“治权”优势反哺“台独”。赖清德当局变本加厉升高两岸对抗,两岸滑向战争的风险急剧升高。由于两岸“治权”长期幷立,一旦政治互信丧失,大陆打击和遏制“台独”管辖不足的困境就会日益凸显。为强化反“独”促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大陆必然要落实和完善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一是要以实力为依托、运用治理思维,在反“台独”斗争中彰显对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国际空间等各层面的“管辖力”,以“治权”行使来彰显和促进主权实现。二是以创新思维,将促进政治认同与实施精准惠台对齐颗粒,突出对民心的治理,推进两岸人民的双向奔赴。三是深化两岸人民“平权”,扩大赋权台湾同胞共融共享共建参与社会治理,启蒙台湾同胞从“接受治理”到“参与治理”的政治自觉。

  主权与治权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抽象的国家主权要靠治权去实现,治权就是主权实现的过程。①基于中美战略竞争和“台独”势力连续执政的现实,反“独”促统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落实与完善对台“治权”,已上升为推进祖国统一的一体两面。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处于尚未统一的特殊状态,以所谓“中华民国政府”为名的台湾当局丧失了代表中国主权的资格,但在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地区建立了“治权”体系幷对当地实施行政、司法等管辖。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将台湾当局作为交往的对手(或对象),幷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与规范,事实上也是探索对台“治权”理论和实践方案、为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准备的过程。然而,2016年至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奉行“台独”分裂路线的民进党当局企图以“治权分治”达到“主权分立”,赖清德的5·20讲话变本加厉挑衅一中原则底线,强化所谓“互不隶属”谬论,未来台海形势不排除出现紧张动荡,甚至风高浪急的危险局面。为遏制赖清德上台后的新“台独”风险,大陆方面应在回顾梳理反“独”措施及其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斗争精神和创新思维,以落实、推进、巩固和完善对台“治权”促进主权,重塑反“独”促统斗争的新思维、新样态、新动作,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动权,有力维护和延长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幷为国家完全统一后确保台湾长治久安预作充分准备。

  一、大陆方面落实对台“治权”的理论基础

  (一)在“九二共识”前提下,大陆方面尊重台当局“治权”,是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有助于维护主权、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幷导致了持续至今的两岸分治局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台湾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名义上奉行“国家统一纲领”,两岸达成坚持一中原则、共谋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但双方对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进行求同存异的模糊化处理,因而产生了两岸尊重彼此“治权”、公权力机关交往与合作的政治默契,促成了“汪辜会谈”以及两岸双方授权民间团体就事务性问题举行商谈幷签订协议。但1995年后由于李登辉“台独”色彩逐渐暴露,两岸协商中断,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后,始终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继续停摆。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幷提出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论述,大陆以最大诚意恢复与台对话,以海协-海基两会名义协商和签署协议、展开交流合作,实际上建立了双方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沟通交往的模式。至2014年,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晤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幷互称主任、主委,两岸关系进入新篇章。有大陆学者提出“治权分属”论述、②“治权共享”③论述等予以正面呼应。截至2016年5月,大陆方面基于两岸政治互信,对坚持“九二共识”的马英九当局的“治权”予以充分尊重幷进行平等合作,双方共同开创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两岸和平发展黄金期,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框架。这体现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大陆方面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的善意与智慧,本质上是为推进和平统一、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创造条件。

  (二)民进党始终否认“九二共识”,利用行政权实施“台独”分裂活动,“台独治权”严重损害国家主权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职,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制度化协商逐渐中断、停摆。此后,台陆委会历任负责人多次声称“九二共识已经翻过历史一页”、“没有九二共识是事实”、“台湾主流民意反对九二共识”。与此同时,“台独”势力通过执政行为和行动施行各领域“去中国化”反哺巩固“台独意识”,以利益分配巩固“台独”组织资源。主要行为包括:“台独”分子染指和控制台湾当局军警、情治系统,形成“以武拒统、拥武谋独”的局面,台军“不为‘台独’而战”的立场发生松动;民进党当局和民代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增加两岸政治协商门槛,无限期拖延和中止和平统一谈判;台“行政院”发函通令各部门“中国大陆人民不具‘中华民国’国籍、非属‘中华民国’国民,不享有或负担‘中华民国’国民的权利义务”,通过切割两岸人民“国民权利义务”走出“法理台独”第一步。可见,“台独”势力正在以治权为武器形塑“台独”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台当局“治权”不再是大陆方面尊重、交往的对象,而是必须进行斗争的对手。

  (三)两岸因历史原因“治权”长期幷立,造成大陆打击和遏制“台独”势力存在“管辖不足”困境

  两岸因历史原因长期分治,上世纪90年代台湾历经所谓“民主化改造”放弃与大陆争夺正统,寻求自身的合法性以及与大陆对等的政治地位,致使两岸“治权”在形式上和实际上形成了幷立的局面,同时两岸各自对“治权”的认知实质上也就此分化。大陆方面的“治权”概念源自于“一国两制”下的“中央-地方”安排,是主权与治权的有机结合。④台湾方面的“治权”概念则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既包括了中央性权力,也包括地方性权力。两岸各自使用“治权”概念均预设了带有某种政治用意的价值判断,根据各自的政治需要,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⑤

  截至目前,民进党已经先后掌握“治权”超过16年、迈向20年。在这期间,“台独”分子处于大陆管辖范围之外,受到民进党当局和外部势力豢养和庇护。因而在现实限制下,大陆对“台独”势力缺乏强有力的直接管辖手段,无法令其痛、促其变。赖清德自踏入政坛就标榜“务实台独工作者”,拥有顽固的“台独”理想主义和民进党传统意识形态的草根好斗基因,其初登大位就立即抛弃选举期间的策略性“温和”表态,挟“台独”意识形态正确,公然宣称“互不隶属”,以“民主和平共同体”对抗“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两岸关系敌对化”思维。这表明,赖清德将更加频繁地依赖与大陆对抗、大肆动用行政权推动“台独”,以维护自身权力,未来统“独”斗争必将更加尖锐严峻。因此,大陆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新样态与台争夺治权、巩固治权、完善彰显对台治权的政策体系,才能深化“以治权促主权”的对台工作逻辑。

  (四)大陆推动两岸深化融合发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必然要关注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

  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发展迎来大发展,但本质上存在“先经后政”、“以经领政”的政策路径依赖,寄希望于两岸经济上的整合来促进政治上相向而行,进而迈向结束敌对状态,开启统一前的政治谈判。然而,3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无论是通过两岸经贸投资的交易活动,还是通过两岸协商对话的交往行为,都未能令台湾接受统一,尤其是岛内政党轮替及民粹化选举政治的冲击影响下,谋求统一所需要的岛内环境进一步恶化。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融合发展,推进和平统一重大政策主张。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2023年9月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为代表的“小四通”是金马民众的热切愿望⑦。继2018年金门供水工程启用后,2019年由国家电网福建省公司与金门县政府合作,启动金门通电工程勘查规划。然而受制于民进党当局暗中延宕《离岛建设条例》修法,尽管“立法委员”陈雪生于2023年10月6日呼吁推进“新四通”,但时任台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回应“没有必要”。⑧因此,推进对台融合发展新路,仅单方面作好大陆自己的工作,仍面临不少现实障碍。惟有通过完善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才能有效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才能让厦金大桥乃至“2035去台北”的愿景,从设想照进现实。

  二、近年来大陆方面彰显对台“治权”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会议、会晤等场合发表涉台重要讲话,引领两岸关系驾驭风险、指导对台工作克难前行

  2016年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9年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和平统一五点意见”,郑重倡议“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二十大报告呼吁在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习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阐述两岸关系,强调“两岸同胞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习马二会”为后续制度化定期举行两岸高层人士会晤交流、引领两岸关系发展奠定基础。习总书记的涉台重要系列讲话、指示、贺信、贺电,是大陆方面加强和改进对台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是大陆持续推进对台“治权”的指导思想。

  (二)大陆方面建立和完善反“台独”法治体系和执行机制,依法展开涉台制裁、惩戒,彰显对台湾居民的管辖权

  为应对和遏制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2021年起,国务院台办公布三批“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共10人),对其本人及关联机构实施终身追责惩戒。此后,与顽固“台独”分子苏贞昌关联的远东集团、与“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关联的企业天亮医疗表态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与涉“独”组织和头目划清界限,被移出惩戒名单。国家安全机关运用法律武器以《反分裂国家法》批捕“台独”分子杨智渊,以《反间谍法》审判李明哲案,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台湾八旗文化总编辑富察(李延贺)进行调查,“迅雷”系列专项行动依法破获数百起台谍案件,以案立威立信、有效打击“台独”势力对大陆渗透。2024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根据《反分裂国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对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总体要求、定罪量刑标准和程序规范等作出具体规定,为司法办案提供明确指引。

  (三)大陆武装力量主动出击震慑、施压、惩戒“台独”和外部干预势力,塑造台海“新现状”,促岛内民心思变、反战求和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抓住佩洛西窜台、蔡英文赖清德窜美、“2·14”厦金海域恶性撞船等重大谋“独”事件,打破所谓“海峡中线”、“禁限制水域线”,塑造“新现状”回击挑衅,以“反切香肠”策略宣示对台湾海峡的主权和主权权利,落实管辖权。大陆军机舰常态化穿越海峡中线,执行高强度空海一体战备警巡任务,宣告台湾海峡非“国际水域”,台军疲于应对陷入被消耗困境,台湾海峡内海化趋势不可阻挡;两次实施六海区多兵种围岛封锁实战演训,预演攻台前夜台湾面临的孤岛处境,东风弹道导弹实弹射击穿越台岛上空,区域拒止美军航母编队远观避战,全面检验解放军随时由“演习”转换为“实战”攻岛的能力;宣告金门禁止限制性水域不存在,福建海警进入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派遣挖泥船集中驶入金门水域疏浚厦门港至刘五店航道,实控金厦水域成为新常态。军事威慑显着影响岛内民意,据《远见》杂志民调,过半台湾民众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20-29岁青年群体厌战情绪突出,七成民众认为“美国只是利用台湾遏制大陆”。在2024台湾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骤降至约40%,彰显“反战求和”是岛内主流民意。

  (四)对台与对外工作有机结合,外交“围独清零战”扎实推进,“台独”国际空间不断压缩,对美制裁取得成效

  外交是主权的体现,也是治权的延伸。近年来,依托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社会一中原则格局进一步巩固,对“台独”的整治也拓展到外事工作领域,取得积极成效、积累丰富经验。蔡英文当局八年来遭“断交”10国,南太平洋岛国、中南美洲两个“挺台”集中板块遭到瓦解,仅剩摇摇欲坠的12个“邦交国”,难以阻挡未来台“邦交”清零的末路。台外事部门意图挖脚大陆邦交国,频频爆出丑闻闹剧,与没有任何主权国家承认的索马里兰,抱团取暖建立所谓“邦交”,变相承认倚外谋“独”的失败。同时,大陆坚决打击“台独”正名运动,推动国际社会规范台湾称谓,大批台驻外机构被去除伪称或迁出首都,促推多个国际组织作出“逐台决议”。坚决封堵台当局参与联合国大会、世卫大会、国际民航、国际刑警等指标性国际组织。此外,中国政府对于在涉华问题上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负有主要责任的部分美国政客宣布实施制裁,如前国务卿蓬佩奥、参议员麦考尔、前众议员加拉格尔等共计31名人员被列入制裁名单;将参与美对台军售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宇航等等34家企业及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哈德逊研究所、里根图书馆等采取反制措施。⑨

  (五)探索“赋权”台湾同胞的融合发展新路,全面落实在大陆的台湾居民、企业同等待遇,以经济杠杆撬动和引领岛内民意

  落实对台治权的关键在有效对台治理,而有效对台治理的关键是启蒙台湾同胞从“接受治理”到“参与治理”的政治自觉,因此“治权”与“赋权”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大陆长期视台湾居民为“境外居民”、与大陆居民“特殊区别对待”的政策势必面临调整优化。从2018年惠台“31条”、2019年惠台“26条”,以及福建“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完善台胞同等待遇,在允许和鼓励台胞参与大陆社会治理、基层工作、司法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制度创新。大陆以高水平改革开放为总路径,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提振台商在大陆增资扩产、长期深耕发展的信心和安全感,大力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创业就业,共享大陆经济发展成果,遏止“台独”势力鼓动与大陆脱钩断链。与此同时,对于“吃饭砸锅”的台湾重点企业坚决予以制裁;精准识别后,或激励或惩戒市场主体,ECFA取消优惠适当照顾对大陆友好企业,禁止农渔产品重点打压深绿票仓,从而明确台胞利益受损责任归属,确立“只要认同就能获利,不认同就吃苦果”的导向,引领民意向“台独”势力施压,2024选举民进党在屏东得票率跌至20年来新低便是成果。2022年8月,大陆严审台湾出口货品产地应标记“中国台湾”,厂商则以贴纸改标签因应,台当局“经济部”未表示反对,这是大陆通过“以经促政”导致台湾当局收敛谋“独”挑衅的成功案例。

  三、大陆落实和完善对台“治权”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善用综合性军事手段,以台海突发事件为契机,以威慑干预巩固“新现状”,以实控落实治权,捍卫和扩大对台管辖权

  在近年来对台军事行动的基础上,大陆应善用军事手段在维护主权、落实治权、扩大管辖权方面的实力优势,为台海综合性治理工作保驾护航。针对台军事前哨离岛采取军事控制措。近年来在台当局苦心经营下,离岛军事化进程大幅加快,太平岛红隼反坦克火箭弹永久阵地、2号码头疏浚工程业已完工,澎湖大幅加强雷达阵地对陆侦测,台军装备运补意外曝光。从战略层面考虑,暂不宜发生武装冲突,但可从治权思维出发,以反对离岛武装化为依据,对其离岛补给线、运补船进行封锁围堵、执法检查等措施,形成实质威慑。尤其是太平岛远离台本岛,台方正在建设第二运补中转点,大陆可针对性实施军事反制。针对台湾南北两端海域打破现状建立新常态。对“海峡中线”12海里领海线进一步挤压,要巩固“海峡中线”被抹消的事实,大陆方面应在军舰飞机常态化越线以外,组织舰、警协同出的治权行为。如舰警护航的常态化越中线捕捞作业、海洋勘探油气开采作业、海洋保育作业、海洋气象地质生物各领域科研作业。

  (二)精准惠台落实治理能力,借鉴“宣誓制度”的治港成功经验,依法依规对享受红利的台企及人员进行政治考核

  大陆方面本着“两岸一家亲”理念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导向,以惠台措施对台单向让利,2023年两岸年贸易逆差高达1300多亿美元。这反成为“台独”政权发展岛内经济,稳固其执政地位,大量军购武器以武拒统的经济基础。马英九时期两岸签署的ECFA被蔡英文当局执政八年“概括承受”。对此,大陆应落实在经贸领域的对台治权:一是两岸经贸依照对等互利、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对ECFA框架内各关税优惠项目,公告给予缓冲期后,逐项收回原有单方面让利措施;二是坚决封杀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企图,如CPTPP、IPEF;三是对于台商赴陆投资兴业,以市场化机制调节,不再给予超国民待遇。同时,精准惠台让利应以政治素质考核予以衡量,建议参考香港特区“宣誓制度”,签署《认同一中、反对“台独”承诺书》,一旦查实有违反情形,便依法取消其享受待遇资格、幷上缴其原先享受的减免款项,对因收回原有优惠政策而利益受损的企业、个人,可要求每年提供不支持“台独”、未向“台独”势力提供经济捐输的自我检视报告,审核通过后恢复享受优惠措施,幷对审核通过对象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其支持反“独”的经济诱因。对于上市企业、大型企业在陆分支机构,考虑到其企业经营实际,要求其向政府提供政治献金报告,限定与台“监察院”公告政治献金一致,一经发现有所隐瞒将予以处罚。可通过两岸企业间供应链关系,进行互相背书认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岛内基层农业、农民群体,可通过认同“九二共识”的岛内地方县市负责人进行政治背书,或组织当地农民个人、农会、互助组织等赴陆提交《承诺书》,减少“代理人”、“两面人”盘剥空间。

  (三)涉外战线政经结合,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创新举措促使台湾民众明辨是非,直接体现以治权促主权的严肃性、有效性

  赖清德上任后“台独”挑衅必将更加猖狂,大陆方面须坚决绞杀“台独”的国际活动空间,多措幷举建立“微观涉外对台治理体制”。首先,针对台现有“邦交国”,客观认识其经济援助利益唯上的特点,综合利用中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展示“弃台”对其国内发展,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摆脱债务危机、抵御美元霸权盘剥的战略价值意义,以经领政推进对台“外交”清零行动。针对台与世界主要国家加强发展实质关系,在中东欧波罗的海三国打开缺口的现实,应客观认识中国大陆对于部分国家双方贸易关系失衡的内在原因,主动作为,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如东欧17+1)的利益平衡和分配,从根本上防堵台方有机可乘。

  若民进党当局继续从事“台独”分裂挑衅活动,建议适时启动“中国台湾地区护照”的可行性评估与制发工作,将该证件作为国家统一前,获得中国政府认可的台湾居民海外旅行证件(而不是仅仅具有“往来大陆”意义的台胞证)。推出“中国台湾地区护照”与“中国港澳特区护照”具有相似性,均意在宣示我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变,也意在适度区隔台湾同胞所持证件幷非是“一国一制”意涵的普通中国护照。该证件推出后,一方面可开放和鼓励在大陆常住台胞、岛内台胞与海外台胞通过公安机关、使领馆、中旅社或线上小程序免费申请获取,另一方面逐步推动友好国家承认“中国台湾地区护照”、否认台当局制发的“中华民国(台湾)护照”。

  (四)进一步加强科技自主,确保打赢芯片战、科技战,化解台当局“治权”经济支撑和域外干涉动机

  台湾问题国际化,域外国家发声介入,除了美拉盟友遏华的主线外,另外一重要原因是为了自身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美胁迫台积电及其配套产业链转美设厂,德国、日本积极跟进配合强化所谓“民主供应链韧性”。台当局也充分利用芯片制造业的绝对优势,以“护国神山”、“硅盾”自我打气,诱引世界主要国家与其发展实质关系;同时,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链,也是维持岛内经济发展动能和高薪工作岗位、对大陆形成巨额外贸顺差的最关键领域。对此,大陆方面应坚持科技自主自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芯片制造尤其是高端芯片领域比拼赶超,形成自身市场和技术竞争优势。吸引台芯片产业链高端人才赴陆就业创业,通过5-10年努力,消除台湾最后一项对大陆的比较优势,抹平“卡脖子”短板,抽离美国以外的域外主要国家介入台海的其中一项动机。

  (五)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试点,对台综合治理预置,实现台胞在陆同等待遇与在台福利制度兼容性,开放台籍司法人才

  应紧抓目前岛内社会民意对闽台融合、福建示范区仍然具有期待感,尚未被岛内政治势力和美西方妖魔化、污名化的宝贵契机,高效务实推动闽台融合发展新路。首先,在民进党继续执政的情况下,实现厦门-金门、福州-马祖的地方政府协商合作制度化,努力推动民进党当局授权金门、马祖地方政府与大陆方面洽谈“新四通”建设事项,善用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在汲取地方省市涉台立法有益经验基础上,推动厦门市人大讨论制定《促进厦门与金门融合发展条例》幷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邀请金门及岛内有识之士参与,同时通过各方面交流工作,促成金门县议会(议员)通过具有同等政策意涵的决议或倡议,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稳步进入深水区。同时,对于在大陆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未遭受“台独”教育侵蚀的新生代台籍青年给予完整国民待遇,开放应届考录公务员、军警、律师、教师、国企等。对于在台湾大量存在的因生活所迫断缴劳保健保、但具一般能力水平的劳动者,可给予重生选择的机会,赋予准国民待遇,在大陆分年龄续接养老及医疗社会福利待遇。此外,由于大陆民事司法制度不涉及国家机密,政治安全风险较低,故建议进一步开放政治素养合格的台籍法律人才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报考法院、检察院职位。

  四、结语

  2014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全面管治权”概念,是对“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幷指导了此后一段时期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历史性转折,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全面管治权”即“治权”,充分说明中央对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与维护国家统一实践的高瞻远瞩与深谋远虑。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习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擘画,描绘了愿景、明确了底线、指明了路径,进一步突出了落实、推进、巩固和完善对台“治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对统一后对台“全面管治权”在统一前如何先行探索和积累,展开更深入研究,幷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①杨光斌:《以治权夯实主权,是香港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观察者网,2019年11月4日,网址:https://www.guancha.cn/YangGuangBin/2019_11_04_523801。

  ②许世铨:《“后九二共识”一中框架之探讨》,《中国评论》2012年5月号。

  ③李秘:《台湾“治权”问题论析》,《中国评论》2014年5月号。

  ④王邦佐、王沪宁:《从“一国两制”看主权与治权的关系》,《政治学研究》1985年第2期。

  ⑤王英津:《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主权—治权分析框架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九洲出版社,2016年,第105页。

  ⑥陈桂清:《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建构》,《现代台湾研究》2021年3月号。

  ⑦《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人民日报》2023年9月18日01版。

  ⑧《陈雪生:说中国是我的祖国也不为过,应欢迎新四通》,台湾“中央社”,2023年10月6日台北电。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裁-外交部公布的制裁》,中文维基百科,查询日期:2024年7月12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总第322期,P73-79)   中评社╱题:以对台治权新思维开拓以融促统新路径 作者:洪静(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远鹏(南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摘要】“台独”势力长期把持政权,以“治权”优势反哺“台独”。赖清德当局变本加厉升高两岸对抗,两岸滑向战争的风险急剧升高。由于两岸“治权”长期幷立,一旦政治互信丧失,大陆打击和遏制“台独”管辖不足的困境就会日益凸显。为强化反“独”促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大陆必然要落实和完善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一是要以实力为依托、运用治理思维,在反“台独”斗争中彰显对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国际空间等各层面的“管辖力”,以“治权”行使来彰显和促进主权实现。二是以创新思维,将促进政治认同与实施精准惠台对齐颗粒,突出对民心的治理,推进两岸人民的双向奔赴。三是深化两岸人民“平权”,扩大赋权台湾同胞共融共享共建参与社会治理,启蒙台湾同胞从“接受治理”到“参与治理”的政治自觉。

  主权与治权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抽象的国家主权要靠治权去实现,治权就是主权实现的过程。①基于中美战略竞争和“台独”势力连续执政的现实,反“独”促统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落实与完善对台“治权”,已上升为推进祖国统一的一体两面。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处于尚未统一的特殊状态,以所谓“中华民国政府”为名的台湾当局丧失了代表中国主权的资格,但在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地区建立了“治权”体系幷对当地实施行政、司法等管辖。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将台湾当局作为交往的对手(或对象),幷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与规范,事实上也是探索对台“治权”理论和实践方案、为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准备的过程。然而,2016年至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奉行“台独”分裂路线的民进党当局企图以“治权分治”达到“主权分立”,赖清德的5·20讲话变本加厉挑衅一中原则底线,强化所谓“互不隶属”谬论,未来台海形势不排除出现紧张动荡,甚至风高浪急的危险局面。为遏制赖清德上台后的新“台独”风险,大陆方面应在回顾梳理反“独”措施及其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斗争精神和创新思维,以落实、推进、巩固和完善对台“治权”促进主权,重塑反“独”促统斗争的新思维、新样态、新动作,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动权,有力维护和延长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幷为国家完全统一后确保台湾长治久安预作充分准备。

  一、大陆方面落实对台“治权”的理论基础

  (一)在“九二共识”前提下,大陆方面尊重台当局“治权”,是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有助于维护主权、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幷导致了持续至今的两岸分治局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台湾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名义上奉行“国家统一纲领”,两岸达成坚持一中原则、共谋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但双方对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进行求同存异的模糊化处理,因而产生了两岸尊重彼此“治权”、公权力机关交往与合作的政治默契,促成了“汪辜会谈”以及两岸双方授权民间团体就事务性问题举行商谈幷签订协议。但1995年后由于李登辉“台独”色彩逐渐暴露,两岸协商中断,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后,始终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继续停摆。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幷提出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论述,大陆以最大诚意恢复与台对话,以海协-海基两会名义协商和签署协议、展开交流合作,实际上建立了双方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沟通交往的模式。至2014年,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晤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幷互称主任、主委,两岸关系进入新篇章。有大陆学者提出“治权分属”论述、②“治权共享”③论述等予以正面呼应。截至2016年5月,大陆方面基于两岸政治互信,对坚持“九二共识”的马英九当局的“治权”予以充分尊重幷进行平等合作,双方共同开创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两岸和平发展黄金期,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框架。这体现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大陆方面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的善意与智慧,本质上是为推进和平统一、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创造条件。

  (二)民进党始终否认“九二共识”,利用行政权实施“台独”分裂活动,“台独治权”严重损害国家主权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职,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制度化协商逐渐中断、停摆。此后,台陆委会历任负责人多次声称“九二共识已经翻过历史一页”、“没有九二共识是事实”、“台湾主流民意反对九二共识”。与此同时,“台独”势力通过执政行为和行动施行各领域“去中国化”反哺巩固“台独意识”,以利益分配巩固“台独”组织资源。主要行为包括:“台独”分子染指和控制台湾当局军警、情治系统,形成“以武拒统、拥武谋独”的局面,台军“不为‘台独’而战”的立场发生松动;民进党当局和民代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增加两岸政治协商门槛,无限期拖延和中止和平统一谈判;台“行政院”发函通令各部门“中国大陆人民不具‘中华民国’国籍、非属‘中华民国’国民,不享有或负担‘中华民国’国民的权利义务”,通过切割两岸人民“国民权利义务”走出“法理台独”第一步。可见,“台独”势力正在以治权为武器形塑“台独”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台当局“治权”不再是大陆方面尊重、交往的对象,而是必须进行斗争的对手。

  (三)两岸因历史原因“治权”长期幷立,造成大陆打击和遏制“台独”势力存在“管辖不足”困境

  两岸因历史原因长期分治,上世纪90年代台湾历经所谓“民主化改造”放弃与大陆争夺正统,寻求自身的合法性以及与大陆对等的政治地位,致使两岸“治权”在形式上和实际上形成了幷立的局面,同时两岸各自对“治权”的认知实质上也就此分化。大陆方面的“治权”概念源自于“一国两制”下的“中央-地方”安排,是主权与治权的有机结合。④台湾方面的“治权”概念则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既包括了中央性权力,也包括地方性权力。两岸各自使用“治权”概念均预设了带有某种政治用意的价值判断,根据各自的政治需要,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⑤

  截至目前,民进党已经先后掌握“治权”超过16年、迈向20年。在这期间,“台独”分子处于大陆管辖范围之外,受到民进党当局和外部势力豢养和庇护。因而在现实限制下,大陆对“台独”势力缺乏强有力的直接管辖手段,无法令其痛、促其变。赖清德自踏入政坛就标榜“务实台独工作者”,拥有顽固的“台独”理想主义和民进党传统意识形态的草根好斗基因,其初登大位就立即抛弃选举期间的策略性“温和”表态,挟“台独”意识形态正确,公然宣称“互不隶属”,以“民主和平共同体”对抗“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两岸关系敌对化”思维。这表明,赖清德将更加频繁地依赖与大陆对抗、大肆动用行政权推动“台独”,以维护自身权力,未来统“独”斗争必将更加尖锐严峻。因此,大陆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新样态与台争夺治权、巩固治权、完善彰显对台治权的政策体系,才能深化“以治权促主权”的对台工作逻辑。

  (四)大陆推动两岸深化融合发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必然要关注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

  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发展迎来大发展,但本质上存在“先经后政”、“以经领政”的政策路径依赖,寄希望于两岸经济上的整合来促进政治上相向而行,进而迈向结束敌对状态,开启统一前的政治谈判。然而,3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无论是通过两岸经贸投资的交易活动,还是通过两岸协商对话的交往行为,都未能令台湾接受统一,尤其是岛内政党轮替及民粹化选举政治的冲击影响下,谋求统一所需要的岛内环境进一步恶化。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融合发展,推进和平统一重大政策主张。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2023年9月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为代表的“小四通”是金马民众的热切愿望⑦。继2018年金门供水工程启用后,2019年由国家电网福建省公司与金门县政府合作,启动金门通电工程勘查规划。然而受制于民进党当局暗中延宕《离岛建设条例》修法,尽管“立法委员”陈雪生于2023年10月6日呼吁推进“新四通”,但时任台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回应“没有必要”。⑧因此,推进对台融合发展新路,仅单方面作好大陆自己的工作,仍面临不少现实障碍。惟有通过完善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才能有效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才能让厦金大桥乃至“2035去台北”的愿景,从设想照进现实。

  二、近年来大陆方面彰显对台“治权”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会议、会晤等场合发表涉台重要讲话,引领两岸关系驾驭风险、指导对台工作克难前行

  2016年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9年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和平统一五点意见”,郑重倡议“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二十大报告呼吁在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习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阐述两岸关系,强调“两岸同胞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习马二会”为后续制度化定期举行两岸高层人士会晤交流、引领两岸关系发展奠定基础。习总书记的涉台重要系列讲话、指示、贺信、贺电,是大陆方面加强和改进对台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是大陆持续推进对台“治权”的指导思想。

  (二)大陆方面建立和完善反“台独”法治体系和执行机制,依法展开涉台制裁、惩戒,彰显对台湾居民的管辖权

  为应对和遏制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2021年起,国务院台办公布三批“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共10人),对其本人及关联机构实施终身追责惩戒。此后,与顽固“台独”分子苏贞昌关联的远东集团、与“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关联的企业天亮医疗表态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与涉“独”组织和头目划清界限,被移出惩戒名单。国家安全机关运用法律武器以《反分裂国家法》批捕“台独”分子杨智渊,以《反间谍法》审判李明哲案,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台湾八旗文化总编辑富察(李延贺)进行调查,“迅雷”系列专项行动依法破获数百起台谍案件,以案立威立信、有效打击“台独”势力对大陆渗透。2024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根据《反分裂国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对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总体要求、定罪量刑标准和程序规范等作出具体规定,为司法办案提供明确指引。

  (三)大陆武装力量主动出击震慑、施压、惩戒“台独”和外部干预势力,塑造台海“新现状”,促岛内民心思变、反战求和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抓住佩洛西窜台、蔡英文赖清德窜美、“2·14”厦金海域恶性撞船等重大谋“独”事件,打破所谓“海峡中线”、“禁限制水域线”,塑造“新现状”回击挑衅,以“反切香肠”策略宣示对台湾海峡的主权和主权权利,落实管辖权。大陆军机舰常态化穿越海峡中线,执行高强度空海一体战备警巡任务,宣告台湾海峡非“国际水域”,台军疲于应对陷入被消耗困境,台湾海峡内海化趋势不可阻挡;两次实施六海区多兵种围岛封锁实战演训,预演攻台前夜台湾面临的孤岛处境,东风弹道导弹实弹射击穿越台岛上空,区域拒止美军航母编队远观避战,全面检验解放军随时由“演习”转换为“实战”攻岛的能力;宣告金门禁止限制性水域不存在,福建海警进入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派遣挖泥船集中驶入金门水域疏浚厦门港至刘五店航道,实控金厦水域成为新常态。军事威慑显着影响岛内民意,据《远见》杂志民调,过半台湾民众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20-29岁青年群体厌战情绪突出,七成民众认为“美国只是利用台湾遏制大陆”。在2024台湾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骤降至约40%,彰显“反战求和”是岛内主流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