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港智库论坛:陈顺森论导正台青认知偏见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香港12月9日电(记者 束沐)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在近日举行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上表示,新形势下,全面、深刻瞭解当前台湾青年社会心态以及谋求解决之道,有助于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相关研究与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福建和香港两地的两岸关系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两岸风险指数上升 影响台湾青年社会心态

  陈顺森表示,随着两岸关系的复杂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演变,两岸关系风险指数达到了198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由此台湾社会心态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台湾民众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两岸关系及未来发展的态度。社会心态是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共识、心境和情绪状态。它来自社会成员的个人知觉、感受、价值观念、情绪体验,经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应的心理活动汇集融合后,重新形成个人社会心理活动的底色。

  他表示,社会心态可以从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行为等五个维度来考察。在开展台湾青年社会心态分析时,应思考先易后难,先因后果。显然,瞭解台湾青年世代的社会需要相对容易,可通过问卷调查、传媒信息等文本分析瞭解到。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的结果,既有显性表现,也有隐匿及顽固的特征,因此,着眼台湾青年社会认知尤其是社会认同、社会信任,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一中原则的情绪、行为,按穴施针,切中时病。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

  “台独”导致战争 台湾青年感到极度焦虑

  陈顺森表示,社会心理需要是社会心态的深层心理基础,是人们对某种特质和精神目标渴求的心理活动,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个体需要层次理论,最底层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级的需要。阿尔德弗尔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的需要归纳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需要会因人生阶段、群体、时代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内涵,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体验是个体、社会乃至国家的普遍追求。当青年世代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其社会层面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功能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就难以与这个世代建立稳健的信任关系。因此,理解当前台湾青年世代社会需要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制订符合台湾青年福祉追求的政策,并将受到他们的由衷欢迎。

  他指出,由于民进党当局推行“台独”政策,导致台海局势紧张,甚至几度接近“危险边缘”。赖清德的新“两国论”引发大陆采取联合利剑环岛军演以告诫“台独”分裂分子妄图阻碍祖国统一只有死路一条。他在今年9月26日主持的“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又提及到了未来预计培训40万民力,“必要时支援军事行动”,且最近又要求台湾青年签署战时青年服勤同意书,企图让台湾青年投入到战争之中,直接让台湾社会感受到安全感减弱,让青年世代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感到极度焦虑。   青年认知具有被动性盲从性 调查数据不乐观

  陈顺森表示,台湾青年的社会认知表现出被动性和盲从性。被动性表现在民进党当局以政治操弄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控制台湾青年以“文化台独”彰显“身份认同”,以“新两国论”影射“国家认同”,而盲从性则表现在台湾青年长期接受的“爱国教育”,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了一种空有其表的“我是台湾人”的身份,与历史割裂,又在现实中仿徨。因此,在潜移默化的“台独”思想腐蚀下,台湾青年带着有色眼镜去构建幻想的大陆人和大陆形象,且受信息茧房的限制无法戳破民进党当局的谎言,体会不到民进党在台湾许多领域虚与委蛇,盲目追随“台独”势力。无知、无畏产生偏见。

  他介绍了今年对近五百名台湾青年的问卷调查结果,从数据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台湾青年登陆占比低,且停留时间短,大多数台湾青年没有来过大陆,限制了他们瞭解大陆的真实情况,来过大陆的大部分台湾青年可能是走马观花式游览,较难与大陆同胞产生深层次、交心式的接触交流;二是台湾青年在岛内与大陆同胞接触频次和深层次接触均不足;三是台湾青年对大陆持有负面印象占比偏多。他说,由于大部分台湾青年没有见过真实的大陆与接触大陆人,受历史上台湾当局,尤其是当下民进党当局对大陆的敌意影响,台湾青年对大陆(人)的消极偏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扩大台青赴陆途径与融合空间 导正认同偏差

  陈顺森表示,在当前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下,需要考虑充分分析台湾青年世代社会心态特征,创设更多空间、机会,增加两岸青年接触交流,关切台湾青年社会需要、因应被扭曲异化的国家民族认同,导正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开拓台湾青年赴陆体验机会。他建议,在深刻把握两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举办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交换访学、两岸好声音等文体活动,推动两岸青年在各领域的接触交流。充分发挥福建省尤其闽南地区“五缘”优势,打造两岸青年交流发展基地,定期推出两岸交流活动,并邀请两岸的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报导。以旅游为基点带动台湾青年“首来族”大批次游历大陆,改变部分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负面印象。加大力度开放台湾青年来大陆深造求学,深度体验大陆生活,增强文化认同。鼓励台湾青年带着大陆的记忆回到台湾,宣传并引领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发展,消除彼此信息鸿沟。

  第二,支持大陆文艺青年赴台交流。他建议,鼓励培养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大陆文艺青年,赴台与台湾青年开展书画、音乐等文艺交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台湾青年集体无意识中的共同记忆。深入台湾瞭解台湾同胞的现实处境和社会需求,构建切实可行的两岸融合发展方案,以消除台湾青年因为不瞭解产生的大陆偏见,缓解台湾人的社会焦虑。

  第三,建立线上线下多平台沟通交流机制。他建议,以更包容的态度支持两岸青年线上交流,推动研究机构研发两岸融合发展VR系统,展示两岸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各领域信息,帮助两岸同胞瞭解两岸融合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促进两岸同胞形成融合生活的自信心,增强仿真融合体验;进一步推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使虚拟平台与现实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完善。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和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联办台务部二级巡视员魏敬东出席。论坛评论员有: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大公报》主笔朱穗怡、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库机构联合组成。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香港12月9日电(记者 束沐)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在近日举行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上表示,新形势下,全面、深刻瞭解当前台湾青年社会心态以及谋求解决之道,有助于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相关研究与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福建和香港两地的两岸关系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两岸风险指数上升 影响台湾青年社会心态

  陈顺森表示,随着两岸关系的复杂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演变,两岸关系风险指数达到了198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由此台湾社会心态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台湾民众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两岸关系及未来发展的态度。社会心态是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共识、心境和情绪状态。它来自社会成员的个人知觉、感受、价值观念、情绪体验,经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应的心理活动汇集融合后,重新形成个人社会心理活动的底色。

  他表示,社会心态可以从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行为等五个维度来考察。在开展台湾青年社会心态分析时,应思考先易后难,先因后果。显然,瞭解台湾青年世代的社会需要相对容易,可通过问卷调查、传媒信息等文本分析瞭解到。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的结果,既有显性表现,也有隐匿及顽固的特征,因此,着眼台湾青年社会认知尤其是社会认同、社会信任,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一中原则的情绪、行为,按穴施针,切中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