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文化交流再添翼 本地遗珠焕新枝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是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共建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而推出。当中提到为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从建设并统筹历史文化街区、构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演等方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香港政府从二○○六年开始筹划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至今,对于非遗的传承亦是十分重视。其中二○一六年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坐落的三栋屋,迄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村之一,于一九八六年由陈姓客家人建立。活化成非遗办事处后,举办过多个探究老房子的非遗推广活动,屋内尚保存完整的客家人生活用具,如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非遗推广地,“此前,一直在此举办的‘同乐日’也是令公众更立体地认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培凯说。
非遗传承人 两地际遇殊
老房子、旧建筑可作为非遗展示地,这在香港已经实施。《规划》中也提到建设和统筹用好大湾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会馆商号等,郑培凯相信,这一政策出台后,能够令城市更添文化气息,也符合大湾区整体发展的愿景。
去年年底,广东省的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潮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六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偶戏)、木偶戏(湛江木偶戏)等十二项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扩展项。广东省非遗文化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内地非遗传承人可获国家补助,他们是真的以此为荣,当地人都很重视自己的非遗文化。”郑培凯认为,相比较内地对于非遗的重视程度,虽然伴随凉茶、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龙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出现了年轻传承人的身影,但部分香港人依然只关注眼前,没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认为非遗与自己关联不大。但事实上不少香港年轻人的祖辈,他们的生活习惯,可能就是今日非遗的一部分。
增北上湾区创业机会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市,香港拥有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特色。南来北往的人选择在香港定居,客家人从内地迁徙来港,在本地形成了充满特色的宗族文化。“比如潮州盂兰胜会、春秋二祭等慎终追远的民间信仰,不仅是社区间的纽带,更是岭南地区宗族历史的印证,而这些习俗在广东省等地却在不断消失。”他认为,伴随《规划》出台,香港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可以令香港加强推动自身非遗优势项目,逐渐形成优势互补。
提到本地非遗传承优势,郑培凯特别讲到“港式奶茶”。翻看资料,康文署于二○一七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港式奶茶制作技艺于二十个项目中占据首位,如今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象征。郑培凯表示:“现在不少本地青年北上大湾区创业,他们可以选择经营这样一间奶茶店。”
郑培凯认为本地一大不该被忽略的非遗项目是戏棚文化。传统粤剧戏棚是一门流传数百年的工艺,用竹枝、索绳纵横交错成粤剧舞台,蕴含深厚的民间智慧,搭建起来也充满巧思,“如今,只有香港还保有戏棚文化,却面临濒危,年轻人入行,要从学徒做起,且日晒雨淋,就算可以如内地一般获得政府补助,但年轻人也觉得不值得去做,毕竟人总要生活。”
香港作为面向世界的窗口,又是中西合璧的现代都市,并不缺乏创新力,“如粤剧、咏春拳等非遗项目,由内地传入香港,继而在本地焕发生命力;香港非遗也可在大湾区绽放光彩。”他认为今次《规划》的助推,令粤港澳三地可联合打造湾区人文精神。各城市也可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推动民间非遗交流,加深年轻人对非遗的正确认知,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