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序:《我们的时代观》 与时代同行
中评社香港12月6日电(记者秦殊)《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林艳担任本书主编之一,并以《少年斗阵走我们与时代同行》为题为此书作序。林艳在序中回顾了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缘起故事及与各方青年携手前行的难忘经历与思考体悟。她表示,这本文集是一部记录着八年“少年斗阵走”的思想成长录,十五次的青年思想沙龙,是我们对时代进程中历史大事和历史大势的深入思考。
以下是序的全文:
“少年斗阵走”,这句闽南话短语意指年轻人携手同行,也象征着青春的力量与集体的奋进。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先生,曾以此为第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共识命名,寄语两岸青年未来一同携手前行,共担时代责任。如今,我们不仅“斗阵走”了八年,这八年的故事也已集结成册、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时此刻,看到这本《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面世,心中满是感恩,满是回忆。
世间万事,皆有因缘和合。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因缘,要追溯到2015年的夏天。彼时,还是采访主任的我接待了一个来自台湾大学国发所的青年访问团。尽管作为智库媒体,中评一直倡导以论会友,但那一次座谈交流的热烈程度仍超乎我们想象,活动新闻报导《中评论坛:台湾及香港青年的担忧》还获得中评网当日最高点击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次活动令郭伟峰社长甚感欣慰。作为两岸思想对话的重要平台——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的创立者,他敏锐意识到,青年间的思想碰撞虽不似政经名流、大咖先进那样富有深度和影响力,但洋溢着特有的青春风采。他决意以此次活动为雏形,再造一个论坛品牌,为青年创立对话的平台,为时代留下青年的声音。
自此,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平台应运而生。从2016年算起,时隔经年、跨越山海,无数青年因这一平台而结缘。这是一个青年自己主导的论坛,社领导对郭至君、我、束沐等中评社年轻人充分信任,由我们自己负责论坛策划与组织研讨。这是一个汇聚各方青年的论坛,八年间,我们持续不间断地举办了十五届论坛,足迹遍及香港、北京、高雄、厦门、首尔等地,这些论坛宛如一条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让来自不同地区、背景的青年朋友汇聚一堂。这是一个体现青年思考的论坛,我们对与会者的邀请,坚持代表性、思想水平和论述能力优先,不仅大家在学术理论的道路上交流精进,还创造出了诸如“两岸族”、“成长式交流”“行动派”等新鲜话语。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论坛,我们既鼓励说真话、道己见,坚决反对那些空话套话的繁文缛节,又着力推动形成共识,在多元声音中探寻“最大公约数”,全面展现了“青年有想法,青年不僵化”的群体特点。
然而,真正成就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始终是这个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巨变的时代。论坛走过的八年间,我们目睹了大国之间的激烈博弈,经历了魔幻的三年新冠疫情,亲历了香港从“由乱及治”到“由治及兴”的历史转折,也目睹了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走向了兵戎相见的严峻局势。这些剧变时刻,不仅是历史的篇章,也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抉择。我们决意,少年斗阵走,不仅要一起走过这个时代,而且要记录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我们所关注的,不应只是青年自身发展,更要勇于将视野投向社会深处,探讨对时代有深远影响的问题。
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在两岸交流官方冷、民间冷、学术冷的彼时,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坚定走进台湾南部高雄,与中南部青年交流对话,受到了热情欢迎;犹记得我们第一次走出国门,与韩国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东北亚安全问题,交流碰撞中迸发出不少独到的观点;更记得在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香港社会出现迷思甚至一些悲观声音时,我们青年齐聚一堂,分享对香港形势的研判与思考,并及时传递出青年看好香港前途及扎根香港的信心。十五次的青年思想沙龙,是我们对时代进程中历史大事和历史大势的深入思考。面对世界的深刻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激荡,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反映了这个时代,诠释了这个时代,书写了属于我们的时代观。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少年终究是要成长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最为庆幸的是,一路走来,汇聚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彼此激荡、彼此见证、彼此成就;我们最为感恩的是,一路走来,始终有各界前辈的指引、包容和鼓励,给我们平台,予我们智慧,赐我们力量;我们最为自豪的是,一路走来,我们与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一同成长、一同成熟,回想2015年的那个夏天,今天的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仅达到了我们当初的期待,而且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期待。
中评社香港12月6日电(记者秦殊)《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林艳担任本书主编之一,并以《少年斗阵走我们与时代同行》为题为此书作序。林艳在序中回顾了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缘起故事及与各方青年携手前行的难忘经历与思考体悟。她表示,这本文集是一部记录着八年“少年斗阵走”的思想成长录,十五次的青年思想沙龙,是我们对时代进程中历史大事和历史大势的深入思考。
以下是序的全文:
“少年斗阵走”,这句闽南话短语意指年轻人携手同行,也象征着青春的力量与集体的奋进。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先生,曾以此为第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共识命名,寄语两岸青年未来一同携手前行,共担时代责任。如今,我们不仅“斗阵走”了八年,这八年的故事也已集结成册、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时此刻,看到这本《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面世,心中满是感恩,满是回忆。
世间万事,皆有因缘和合。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因缘,要追溯到2015年的夏天。彼时,还是采访主任的我接待了一个来自台湾大学国发所的青年访问团。尽管作为智库媒体,中评一直倡导以论会友,但那一次座谈交流的热烈程度仍超乎我们想象,活动新闻报导《中评论坛:台湾及香港青年的担忧》还获得中评网当日最高点击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次活动令郭伟峰社长甚感欣慰。作为两岸思想对话的重要平台——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的创立者,他敏锐意识到,青年间的思想碰撞虽不似政经名流、大咖先进那样富有深度和影响力,但洋溢着特有的青春风采。他决意以此次活动为雏形,再造一个论坛品牌,为青年创立对话的平台,为时代留下青年的声音。
自此,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平台应运而生。从2016年算起,时隔经年、跨越山海,无数青年因这一平台而结缘。这是一个青年自己主导的论坛,社领导对郭至君、我、束沐等中评社年轻人充分信任,由我们自己负责论坛策划与组织研讨。这是一个汇聚各方青年的论坛,八年间,我们持续不间断地举办了十五届论坛,足迹遍及香港、北京、高雄、厦门、首尔等地,这些论坛宛如一条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让来自不同地区、背景的青年朋友汇聚一堂。这是一个体现青年思考的论坛,我们对与会者的邀请,坚持代表性、思想水平和论述能力优先,不仅大家在学术理论的道路上交流精进,还创造出了诸如“两岸族”、“成长式交流”“行动派”等新鲜话语。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论坛,我们既鼓励说真话、道己见,坚决反对那些空话套话的繁文缛节,又着力推动形成共识,在多元声音中探寻“最大公约数”,全面展现了“青年有想法,青年不僵化”的群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