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至君序:《我们的时代观》 观时代青年

《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出版(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5日电(记者 尹子)《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出版,本书主编之一、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为书作序,她在其中提到了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从创办之初至今的八年时间里取得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成果,也表示未来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办好每一届论坛,邀请更多的青年思想者聚集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问己、问政、问策,问时代。以下为序全文:

  历时八年,这本《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终于集结成书,与大家见面。作为本书的主编之一,我感悟良多,这本书从一个概念到超过40万字的成果,花费了难以计算的时间和心血,但也得到了无比宝贵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诞生于2016年,彼时,作为智库媒体的中评社,正在思考如何在智库工作上进一步创新,打造新品牌。犹记那时,社长找到我与林艳、束沐开会,希望由我们牵头策划、自主举办青年人自己的论坛,聚焦两岸及港澳乃至东亚国家的年青人思想观点,提供一个新时代青年人所思所想、原汁原味的理论平台。这个构思一经讨论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的确,新一代青年人身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讯和文化,这种多元化的资讯来源使得思维更加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和观念,善于主动探索和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青年人对政治议题和社会发展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也是现代智库产品当中极具参考价值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记得,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结束研修后回来的那个八月,就策划、组织、主持了首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聚焦国际大格局与香港青年未来的主题,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青年研究员和评论员积极讨论并达成共识,成功迈出了构建这个品牌活动的第一步。从2016年的初秋到2024年的盛夏,由我与林艳、束沐构思、策划、组织、轮流主持的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已经累计举办了十五场,内容涵盖香港发展、“爱国者”治港、港台关系、两岸关系、东北亚安全、中美关系等政治议题。经过中评社、中评网、《中国评论》月刊的报导,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八年前,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是中评社、中评智库这个舞台任由我们跳跃。青年人能跳多高,中评的舞台就有多宽,这是中评坚持至今的培养青年人的方法。没有这样的舞台,论坛就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这也是论坛成功的主要因素。

《我们的时代观》主编之一,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为书作序(中评社图片)

  八年间,我们的青年论坛“游历”了香港、北京、厦门、高雄、韩国首尔等多个城市,集结了来自两岸及港澳和海外的百余位有识青年,大家在这个宝贵的平台上畅所欲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尤其是在每一场论坛中,我们都坚持做到政策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独特性与包容性相兼容,无论是非,只求共识。在如此宽松但又严谨的氛围中,不仅促使参与者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不同的思想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表达青年一代的时代观之际,尤为重视三个维度,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共论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前景﹔二是国家完全统一的维度,在共议两岸和平统一中表达青年人的意见与建议﹔三是人类和平的维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计献策。三个维度对应三种时代话语,即“民族复兴”的时代话语、“两岸必须统一”的时代话语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力量”的时代话语。我们发现,只有这样的维度,才有可能促进两岸及港澳青年,东亚国家青年共构与时俱进的时代话语。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101年前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讲过:“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可见,觉醒与创造,是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青年推动历史进程,改变中国命运的动力与能力。今天,我们青年人更加需要用觉醒来呼唤新时代,以创新来开辟新时代。   《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展现这一代青年人的时代观。可以说,这是一本厚重的、独特的文集,成长在这个大时代的青年人,在正确认识与把握时代过程中,锻铸了自己的积极有为时代观,在这本书里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现。把这十五场论坛的内容集结成书并不意味着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就此画上句号,反而可以将本书视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一个逗号,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未来,我们会更加尽心尽力办好每一届论坛,邀请更多的青年思想者聚集在这个广阔的、独一无二的平台上,问己、问政、问策,问时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就是这样的必须坚持下去的时代产物!

《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出版(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5日电(记者 尹子)《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出版,本书主编之一、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为书作序,她在其中提到了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从创办之初至今的八年时间里取得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成果,也表示未来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办好每一届论坛,邀请更多的青年思想者聚集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问己、问政、问策,问时代。以下为序全文:

  历时八年,这本《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终于集结成书,与大家见面。作为本书的主编之一,我感悟良多,这本书从一个概念到超过40万字的成果,花费了难以计算的时间和心血,但也得到了无比宝贵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诞生于2016年,彼时,作为智库媒体的中评社,正在思考如何在智库工作上进一步创新,打造新品牌。犹记那时,社长找到我与林艳、束沐开会,希望由我们牵头策划、自主举办青年人自己的论坛,聚焦两岸及港澳乃至东亚国家的年青人思想观点,提供一个新时代青年人所思所想、原汁原味的理论平台。这个构思一经讨论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的确,新一代青年人身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讯和文化,这种多元化的资讯来源使得思维更加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和观念,善于主动探索和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青年人对政治议题和社会发展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也是现代智库产品当中极具参考价值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记得,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结束研修后回来的那个八月,就策划、组织、主持了首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聚焦国际大格局与香港青年未来的主题,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青年研究员和评论员积极讨论并达成共识,成功迈出了构建这个品牌活动的第一步。从2016年的初秋到2024年的盛夏,由我与林艳、束沐构思、策划、组织、轮流主持的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已经累计举办了十五场,内容涵盖香港发展、“爱国者”治港、港台关系、两岸关系、东北亚安全、中美关系等政治议题。经过中评社、中评网、《中国评论》月刊的报导,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八年前,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是中评社、中评智库这个舞台任由我们跳跃。青年人能跳多高,中评的舞台就有多宽,这是中评坚持至今的培养青年人的方法。没有这样的舞台,论坛就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这也是论坛成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