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志愿者答中评:心桥相连 两岸友谊长青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近日,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生访问团抵达北京,开启了为期四天半的文化交流之旅。这是2025年台湾大九学堂首次来访大陆,两岸青年共同探访了天坛、故宫、八达岭长城等历史名胜,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等科技前沿企业,欣赏了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并体验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两岸青年学子展开了深入对话,留下了跨越海峡的温馨记忆。在此过程中,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大陆青年志愿者们在行前做足了准备,为大九学堂的台湾青年提供了宾至如归的服务,助力两岸青年快速交融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懿谈及参与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初衷时,眼中闪烁着笑意。。2023年11月,她曾随大陆高校团赴台进行九天八夜的交流,当地学伴“全能管家”式的服务令她深受触动。“这次听说青年团来访北京,我立刻报名成为志愿者,想把这份温暖传递回去。”在她看来,北京市台办与马英九基金会所组织的这场交流活动,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瞭解大陆的契机,另一方面也为两岸青年创造了天然的对话平台。
在参访小米汽车工厂时,王懿观察到台湾青年对新能源技术的浓厚兴趣。“我们从电动车的优劣聊到无人驾驶汽车的投入使用情况,甚至延伸到北京的车牌号限行政策、大陆驾照的考取方式。这些话题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交流的切入点。”她向记者分享道,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本就浑然天成,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和契机,而这类活动正是起到了这种“润滑剂”的作用。她特别提到一个趣味细节:起初集合时,作为志愿者的她需要逐一点名确认同学们的到场情况,后来台湾同学不仅学会自发报数,甚至能精准汇报缺席者动向。“我一度戏称自己要退休了,他们也会陪我‘演一下’,装作哭哭啼啼地说离不开我,总之就是特别可爱。”尽管只有短短四天半的相处时间,但这种默契让两岸青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对于王懿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认识了很多台湾的青年朋友,他们互留联系方式、交换礼物、拍摄美照,并约定好未来在北京再相见。
这段经历也让王懿发现两岸青年的深层联结。“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大陆的移动支付、社交软件、和外卖服务。他们走过大陆多个城市和景点,对各地风土习俗也是如数家珍。”她表示,如果未来有机会,她希望能够结识更多的台湾青年朋友,深入地瞭解他们的生活与所思所想。她期待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能够增加更多科技主题上的互动,带领台湾青年深入瞭解大陆的科技发展现状,增加两岸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的深度合作。“如果能组织实验室参访或科创项目合作,或许能激发出更多思想火花。”
同样作为志愿者的陈凯迪同学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对她来说印象最深的一幕是2月10日的接机时刻。“当台湾同学在气温零下的北京机场外冻得发抖时,我们的大陆志愿者们直接解开羽绒服裹住他们。”作为曾参与2023年赴台交流的“老朋友”,她将这次志愿服务视为两岸情谊的延续。她以学伴身份参与到此次两岸交流活动之中,以“地主之谊”回报2023年台胞们无微不至的照顾。陈凯迪向记者分享,出发前,大陆的青年志愿者们接受了严格的行前培训,保证好台胞们在京之旅的安全与体验。因此,陈凯迪坦言,在与台胞们轻松交流之余,她也深深感受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作为福建籍学生,陈凯迪对两岸文化纽带感受颇深。“我们供奉同样的神明,过相似的节俗,这种血脉相连的亲近感在交流中自然流淌。”正如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对两岸青年所说,此次活动是带着大家回来过年的。而正是这样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使得大家更快地熟悉起来。当青年们围着铜锅涮肉话家常时,心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
来自北京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专业的曹艺博也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采访。“我们小组中的一位同学从小就对中国古代建筑充满兴趣,他甚至曾通过网络图片,在《我的世界》这款游戏中,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细致地还原了故宫的一座大殿。我深感钦佩,也更加体会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曹艺博提起这个细节时仍难掩激动。为做好文化导览,他提前研读了关于天坛、故宫等历史文化遗址的相关知识,却未料到数字时代的青年正以独特方式传承着文明。“参访故宫、长城等历史地标时,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沉淀。”
在《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影现场,曹艺博也见证了文化IP的穿透力。他提到,影片尚未在台上映,但大家对中国神话的共鸣瞬间点燃讨论。从封神宇宙聊到追更的国漫,两岸青年发现彼此在兴趣上竟也如此契合。这个瞬间让曹艺博更加坚信,文化的交流能跨越一切距离,带来更多的理解。他表示,不论是2024年底的赴台交流活动,还是此次青年北京行活动,都让他收获了无与伦比的愉快体验。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同胞们的善意仍深深萦绕在他的心中。“尽管我们之间存在一些生活上的差异,但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彼此共勉的力量,仿佛找到了志同道合、可以并肩奋斗的伙伴。”
“我们都在故宫红墙前惊叹祖先的智慧,都在长城烽火台上眺望过同样的山河。”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构筑了两岸交流的基石。而这篇由大陆青年志愿者和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子共同完成的故事,勾勒出两岸青年交流的生动图景。从千年宫阙到科技工厂,从游戏世界到动画光影,年轻的心灵在共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新的连结。正如陈凯迪在采访最后所言:“我再一次确信,只要心意相通,我们就会有数不尽的重逢。”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近日,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生访问团抵达北京,开启了为期四天半的文化交流之旅。这是2025年台湾大九学堂首次来访大陆,两岸青年共同探访了天坛、故宫、八达岭长城等历史名胜,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等科技前沿企业,欣赏了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并体验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两岸青年学子展开了深入对话,留下了跨越海峡的温馨记忆。在此过程中,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大陆青年志愿者们在行前做足了准备,为大九学堂的台湾青年提供了宾至如归的服务,助力两岸青年快速交融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懿谈及参与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初衷时,眼中闪烁着笑意。。2023年11月,她曾随大陆高校团赴台进行九天八夜的交流,当地学伴“全能管家”式的服务令她深受触动。“这次听说青年团来访北京,我立刻报名成为志愿者,想把这份温暖传递回去。”在她看来,北京市台办与马英九基金会所组织的这场交流活动,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瞭解大陆的契机,另一方面也为两岸青年创造了天然的对话平台。
在参访小米汽车工厂时,王懿观察到台湾青年对新能源技术的浓厚兴趣。“我们从电动车的优劣聊到无人驾驶汽车的投入使用情况,甚至延伸到北京的车牌号限行政策、大陆驾照的考取方式。这些话题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交流的切入点。”她向记者分享道,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本就浑然天成,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和契机,而这类活动正是起到了这种“润滑剂”的作用。她特别提到一个趣味细节:起初集合时,作为志愿者的她需要逐一点名确认同学们的到场情况,后来台湾同学不仅学会自发报数,甚至能精准汇报缺席者动向。“我一度戏称自己要退休了,他们也会陪我‘演一下’,装作哭哭啼啼地说离不开我,总之就是特别可爱。”尽管只有短短四天半的相处时间,但这种默契让两岸青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对于王懿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认识了很多台湾的青年朋友,他们互留联系方式、交换礼物、拍摄美照,并约定好未来在北京再相见。
这段经历也让王懿发现两岸青年的深层联结。“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大陆的移动支付、社交软件、和外卖服务。他们走过大陆多个城市和景点,对各地风土习俗也是如数家珍。”她表示,如果未来有机会,她希望能够结识更多的台湾青年朋友,深入地瞭解他们的生活与所思所想。她期待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能够增加更多科技主题上的互动,带领台湾青年深入瞭解大陆的科技发展现状,增加两岸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的深度合作。“如果能组织实验室参访或科创项目合作,或许能激发出更多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