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会首场发布会 勾勒民生建设成果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卢哲)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2025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回答了中外媒体的十余个提问。其中,多个关于民生的议题备受关注,刘结一从养老育幼、人才教育、文化生活、农村建设、环境治理等角度,勾勒出了一年来民生建设的进步和成果。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刘结一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国政协连续多年为养老育幼等民生议题建言献策。2024年,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全国政协协商建言的重要着力点。百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人口服务体系开展专题协商。在提高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化供给、前瞻布局发展银发经济、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协同破解养育痛点等方面提出实打实的意见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跟进研究,形成专题报告,相关意见被有关部门采纳。
刘结一表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等都是广大政协委员的牵挂。在中小学校园,他们关切青少年心理健康,推动落实好“双减”政策;在城镇养老机构,他们持续开展实地调研,从适老化改造到完善高龄老人助餐体系,以“一碗热汤的温度”,让“夕阳红”老年友好型社会更具暖度;在边疆卫生院,委员们研究如何让基层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有“医”可靠,并利用专长,帮助基层医护人员看片子、分析病例;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包括自身是残障人士的与会委员,以共情之心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照护、无障碍服务等建言,为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献策。他说,全国政协将继续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真情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大家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刘结一说,去年以来,“三农”工作又取得了新进步。全国政协在围绕助力做好“三农”工作方面助力不小。过去一年,我国“三农”发展交出亮眼答卷。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超过3300万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6.3%和6.5%。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扎实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展现新气象。
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始终高度关注“三农”工作,紧扣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主题,充分发挥“三农”领域院士委员多、专家委员多、基层委员多的特点,围绕粮食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人居环境治理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主题,深入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广泛协商建言、扎实履职尽责。委员们实地调研农村发展难点,提出针对性建议,足迹遍布11个省33个地市,提交涉农提案600多件,反馈了大量社情民意信息。聚焦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深入研究调动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等议题,邀请基层政协委员、一线种粮大户参加座谈,直接听取基层声音,集思广益,推动政策落地,取得扎实成效。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刘结一说,全国政协聚焦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发力,为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强化战略人才力量、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等协商建言。针对完善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等,深入高校、企业、人才服务单位、科研院所,调研议政、广泛凝聚共识。围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意见,促进人尽其能、各展其才。积极推动教育公平百校示范行动,与边疆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以数字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装备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重点,助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委员中有130多位两院院士,还有许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方面的领军人才。他们立足各自岗位,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
生活环境关系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在过去一年也有明显进展。刘结一说,过去一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森林覆盖率超过2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全国政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本届政协首次设置环境资源界别,汇集来自生态、环保、能源等多领域委员、科研专家、企业家等。委员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两会”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的殷殷嘱托,就美丽中国建设领域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态环保问题,深入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取得积极成效。刘结一表示,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全国政协将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自信带动民生发展。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刘结一提到,首个“非遗版”春节长假,大家过得更精彩、消费更旺盛。电影票房、观影人次双双破纪录。传统文化与高新科技跨界融合,爆款迭出。过境免签政策带火“中国游”,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50%,创下历史新高。“打卡”中国年俗成为时尚,住民宿、穿汉服、逛庙会、吃饺子,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回味无穷。春节“申遗”成功后,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44个,居世界之首,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刘结一说,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作为,为文化强国建设广集良策、广聚共识。全国政协将继续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助力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卢哲)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2025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回答了中外媒体的十余个提问。其中,多个关于民生的议题备受关注,刘结一从养老育幼、人才教育、文化生活、农村建设、环境治理等角度,勾勒出了一年来民生建设的进步和成果。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刘结一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国政协连续多年为养老育幼等民生议题建言献策。2024年,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全国政协协商建言的重要着力点。百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人口服务体系开展专题协商。在提高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化供给、前瞻布局发展银发经济、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协同破解养育痛点等方面提出实打实的意见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跟进研究,形成专题报告,相关意见被有关部门采纳。
刘结一表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等都是广大政协委员的牵挂。在中小学校园,他们关切青少年心理健康,推动落实好“双减”政策;在城镇养老机构,他们持续开展实地调研,从适老化改造到完善高龄老人助餐体系,以“一碗热汤的温度”,让“夕阳红”老年友好型社会更具暖度;在边疆卫生院,委员们研究如何让基层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有“医”可靠,并利用专长,帮助基层医护人员看片子、分析病例;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包括自身是残障人士的与会委员,以共情之心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照护、无障碍服务等建言,为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献策。他说,全国政协将继续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真情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大家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刘结一说,去年以来,“三农”工作又取得了新进步。全国政协在围绕助力做好“三农”工作方面助力不小。过去一年,我国“三农”发展交出亮眼答卷。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超过3300万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6.3%和6.5%。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扎实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展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