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台湾文创路?哪咤对“合法要饭” 

哪咤2。(取自哪咤2宣传海报)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俞敦平)哪咤2(哪咤之魔童闹海)近日以17.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横空出世,不仅刷新了动画电影的历史纪录,更超越皮克斯的《灵魂急转弯2》,成为中国大陆文创产业技术与市场兼备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延续了前部作品《哪咤之魔童降世》的基础,但在视觉效果、叙事深度上展现了更优异扎实的基本功,让全球观众见识到中国大陆动画与文创的实力。与此同时,2024年发售的《黑神话:悟空》以2000万套的首月销量,凭藉精湛技术与文化深度成为年度最佳游戏大奖的有力角逐者。这些成功的背后,是中国大陆文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证明——一种融合技术创新、市场洞察与文化自信的可持续模式。

  然而,把目光转向台湾,台湾目前的文创产业在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缺失下,渐渐失去竞争力。更令人忧心的是,近期“合法要饭”争议的爆发,凸显了台湾文创在补助依赖与市场脱节上的深层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更在社群媒体与AI领域的突破,例如抖音、小红书的全球风靡和DeepSeek的高效AI模型,更凸显了台湾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上的落后。台湾的创作者,无论是否要如中国国民党籍“立委”陈玉珍所言,放下那只要饭得碗,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放下心中傲慢,像过去曾向台湾学习,但现在已经遥遥领先台湾的大陆文创界学习。   《哪咤2》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大陆文创产业多年耕耘的结果。这些作品或许不是旷世神作,但绝对是扎实功力堆积出的优秀佳作,类似Marvel超级英雄系列或玩命关头系列(Fast and Furious)那样,能稳定产出高品质、卖座的作品。这种模式不需出奇制胜,只凭一流的技术力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即可持续创造水准之上的作品。从《哪咤1》的50多亿人民币票房,到《哪咤2》接近150亿的惊人成绩,这种整体技术的提升令人惊叹。《哪咤2》保留了《封神演义》的文化核心,却融入现代元素,在美中对抗的背景下巧妙加入对美国与其共同抗中的盟友日韩两国的冷嘲热讽,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虽然不乏老梗,但因安排得宜,在诙谐与感人中搭配得当,让观众既能放松又能共鸣。《黑神话:悟空》则以优美流畅的动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彻底抓住了玩家的心。这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对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并成功融合在地文化,打造出可重现的成功模式。这种稳健的产出能力,对台湾文创乃至美中文化战来说,都是当头棒喝。相比之下,台湾创作者往往过于强调个人表达或意识形态,试图“教育”观众,却忽略市场的真实声音,让作品难以在竞争中立足。   台湾文创的困境,或许与政府补助政策的偏差密切相关。近期的一件事或许可以瞧出端倪,陈玉珍因削减文化预算遭文化界挞伐,她反呛创作者应“放下那只要饭的碗”;随后,民进党“立委”伍丽华的助理饶舌歌手杨舒雅在接受民进党青年部访问时,炮轰蓝白政党大砍总预算,更直言:“我本来就是要来要饭的嘛!合法的饭你不要吗?”此言论经影片曝光后引发争议。这件事或许正是台湾文创界目前的一个缩影,而杨舒雅的言论则赤裸裸地暴露了部分创作者的心态——视补助为理所当然,缺乏自立精神。

  台湾知名漫画家彭杰就曾对这个现象发表了一针见血的看法。彭杰是首位于2010年登上日本《周刊少年JUMP》的台湾漫画家,被誉为“台湾之光”。然而,他在2020年接受台湾媒体《镜周刊》采访时,对“文化部”投入超过1亿元新台币辅导漫画产业的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

  彭杰当时指出,政府补助虽然出于好意,却让台湾的漫画环境比过去更加恶化。过去,创作者必须“直面读者”,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让作品吸引人、卖座,因为只有市场的肯定才能带来收入。然而,现在有了政府补助,许多创作者的心态发生转变,从“面向市场”变成了“面向政府”。他们把争取补助当作首要任务,而不是专注于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彭杰一针见血地说:“作品的价值不在于题材、不在于本不本土,是‘好不好看。’”这句话点出了文创产业的核心:作品是否成功,应该由市场和读者来决定,而不是依赖补助的审核标准。

  与台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创作者的态度。他们深谙市场需求,愿意倾听观众的声音,并迅速调整作品以迎合受众。虽然这种灵活性常被嘲笑为“膝盖特别软”或“跪得快”,但正是这种市场导向让他们的作品在竞争激烈的文创市场中脱颖而出,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反观台湾,部分创作者却显得自视清高。他们试图在作品中“教育”观众,塞入大量意识形态,甚至在作品失败时不愿反省自身问题,反而将责任推给市场和观众。这种心态不仅阻碍了作品的商业成功,也让台湾文创产业在华人文化圈中日益边缘化。

  台湾创作者过度依赖补助,忽视市场需求,导致作品难以生存。在市场与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文化部”积极推广“indie”创作文化,台湾创作者搞独立音乐、电影、游戏,嘴喊要独立,却在经济上离不开政府,这种矛盾令人啼笑皆非。

  美国国务院代理次卿毕提(Darren Beattie)曾推文称台湾“不可避免地”将属于中国,并讽刺道:“可能代表台湾变装皇后游行会减少”,并非世界末日。此言虽然是戏谑的玩笑,但却无意间点出台湾文化政策的问题:过度聚焦意识形态,忽略市场现实。观众对教条式内容兴趣有限,而《哪咤2》的成功恰恰在于它懂得“娱乐至上”,这是台湾值得学习的地方。

  如果将视野扩展到科技与社群媒体领域,中国大陆的突破更加令人瞩目。抖音(TikTok)与小红书在全球风靡,甚至在台湾广受欢迎,显示中国大陆的科技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过去由美国独霸的科技巨头领域,如今大陆企业开始抗衡,尤其在社群媒体与AI上。中国大陆AI公司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R1模型,以仅600万美元的训练成本实现了媲美OpenAI GPT-4的性能,远低于后者的1亿美元成本。这不仅展现了技术研发的高效,更预示着AI将如何改变内容创作与分发的未来。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大陆AI公司的挑战,目前仍居领先地位的美国甚至不愿意签署AI巴黎协议。相比之下,台湾在AI与软体业发展滞后,缺乏足以与国际竞争的技术突破。对于文创产业而言,科技融入已是大势所趋。《哪咤2》的视觉效果与《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引擎,都离不开尖端技术支持。而台湾若继续执著于小众题材与传统创作,不积极拥抱新技术,恐怕难以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中国大陆文创与科技的双重崛起,台湾不能固步自封。首要一步是调整补助政策,从直接补贴转向税收优惠,让市场成为作品成败的试金石。创作者也需放下“清高”,倾听观众需求,创作既具文化深度又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毕竟,观众追求的是娱乐与共鸣,而非意识形态灌输。更重要的是,台湾应借鉴中国大陆的经验,将科技创新融入文创,利用AI等工具提升竞争力与国际推广能力。中华文化的宝库近在咫尺,关键在于如何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只有这样,台湾才能在华人文化圈乃至全球市场重拾影响力,否则,在市场的无情淘汰下,边缘化的命运将难以避免。中国大陆已用《哪咤2》与《黑神话:悟空》证明,稳健的技术力与市场洞察能创造可持续的成功,台湾若不迎头赶上,恐怕只能望尘莫及。

哪咤2。(取自哪咤2宣传海报)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俞敦平)哪咤2(哪咤之魔童闹海)近日以17.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横空出世,不仅刷新了动画电影的历史纪录,更超越皮克斯的《灵魂急转弯2》,成为中国大陆文创产业技术与市场兼备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延续了前部作品《哪咤之魔童降世》的基础,但在视觉效果、叙事深度上展现了更优异扎实的基本功,让全球观众见识到中国大陆动画与文创的实力。与此同时,2024年发售的《黑神话:悟空》以2000万套的首月销量,凭藉精湛技术与文化深度成为年度最佳游戏大奖的有力角逐者。这些成功的背后,是中国大陆文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证明——一种融合技术创新、市场洞察与文化自信的可持续模式。

  然而,把目光转向台湾,台湾目前的文创产业在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缺失下,渐渐失去竞争力。更令人忧心的是,近期“合法要饭”争议的爆发,凸显了台湾文创在补助依赖与市场脱节上的深层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更在社群媒体与AI领域的突破,例如抖音、小红书的全球风靡和DeepSeek的高效AI模型,更凸显了台湾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上的落后。台湾的创作者,无论是否要如中国国民党籍“立委”陈玉珍所言,放下那只要饭得碗,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放下心中傲慢,像过去曾向台湾学习,但现在已经遥遥领先台湾的大陆文创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