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研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两岸关系

第十届中华文化论坛11月12日下午举行分组讨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海涵)第十届中华文化论坛11月12日下午举行分组讨论。在其中一场小组讨论中,两岸学者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两岸关系前景分享观点。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郑剑表示,“台独”分三个阶段对两岸认同进行分化,第一个阶段是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塑造“敌对”群体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以政治认同分化民族认同;第三个阶段是将两岸歪曲为“不同民族”“非我族类”,称“炎黄子孙是个传说”。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非“想象的”,而是因先天的历史文化血缘所聚。当前,我们再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们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复兴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再凝聚;二是,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一些外部势力在对中华民族进行分化,为了抵御这种分化,我们更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海峡两岸面临着分裂势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新内涵的共同体,是对这种分裂势力进行回击的有力武器。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发言时表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和台海局势增添新的变数,台湾社会的焦虑和“疑美”情绪明显升温,民进党当局的“倚美抗中”路线更被质疑,改善两岸关系成为台湾各界一个重要诉求。罗祥喜认为,如果民进党当局有意改善两岸关系,中华文化可以成为化解台海僵局的钥匙和切入口,因为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只要承认这种两岸文化属性,从支持和推动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入手,减少不必要的限制,累积互信,显然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民进党当局会作何种选择,有待观察。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郑剑(中评社 海涵摄)

  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执行长谢明辉表示,两岸合则两胜,两岸离则两败,美日最希望两岸持续分裂,因为这对他们最有利。但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美日是很难得逞的。中华文化是两岸最大公约数,会悄悄地消除隐患,持续互补互助。在中华文化的大旗下,两岸会共同写下辉煌的篇章。在还未达成之前,两岸中国人有不可卸下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表示,两岸从来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历史的维度看,两岸命运休戚相关。自从两岸开放交流合作以来,两岸在经济上实现了很高程度的融合。两岸政治对立问题虽然一直没有解决,但经济合作的规模却能日益扩大,这种情形放眼全球都很少见,是两岸人民一致的命运共同体认知发挥重要影响的结果。两岸人民的交流、互通、融合已经达到很大规模,这是未来两岸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强化的坚实根基。通过加强两岸社会融合,进一步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这是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表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相连,同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传承上,体现在命运相连的历史记忆中,也活生生地体现在两岸交流和融合发展的现实中。两岸同胞共担责,齐努力,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从中华民族理念出发,铸牢两岸同胞的共同政治基础;以中国梦为引领,铸牢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基础;深耕中华文化,铸牢两岸同胞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中评社 海涵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表示,两岸同胞都需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当常来常往,故应当要积极推动两岸交流,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强信任,促进心灵契合。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好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统一同学会会长张立齐表示,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也从未改变。任何试图否定或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国际法的违背。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还要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同样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既要通过国家层面妥善处理政治分歧,也要关注民间层面的身份认同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任务,这里的全体人民不仅包括大陆同胞,更包括台湾同胞。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才能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从而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执行长谢明辉(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台籍博士生林景茂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础;大陆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则为台湾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认同空间;同时,通过两岸融合发展政策,可以为台湾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铸牢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维护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任务。唯有促使台湾青年重新认识和拥抱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光明。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林冠廷表示,中华民族是由包含台湾同胞在内的56个民族所组成,台湾同胞也应该形成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参与到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中,推动台湾地区回归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的未来才有光明的前景。两岸同胞的命运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台湾同胞深刻瞭解到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两岸中国人内部的事情,需要的是两岸中国人民共同的智慧。也因为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完全有理由让外部势力知道两岸人民共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决心。

  本届中华文化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中评社 海涵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中评社 海涵摄)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统一同学会会长张立齐(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台籍博士生林景茂(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林冠廷(中评社 海涵摄)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