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粤港澳传媒高峰论坛在港举行
中评社香港4月1日电/第三届粤港澳传媒高峰论坛30日在香港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及广东的主流媒体业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瓶颈如何突破体制不同的限制,打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题,探讨三地传媒业是否有可能在现有“一国两制”下建立新平台,达致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并对各自关心的议题做了有效交流及沟通。
本届论坛是继2011年、2015年在广州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传媒高峰论坛”后,再次在香港举办的大型传媒业交流盛会。主场主办的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会长周萱博士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三地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而彼此的生态解读及交流,极具学术及应用价值,更有助于促进三地传媒事业的共融及进步。而未来已来,本次论坛的讲者对传媒前景分析及预测,特别是5G的应用,令业者深受鼓舞及憧憬,希望大湾区能实现区内的WIFI免费共享,令三地民众更方便信息接收。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论坛开幕致辞时表示,暨南大学这所百年侨校,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几代暨南新闻人薪火相传,铸造了中国传媒教育“华南重镇”这个光亮品牌;逾五千毕业学子遍及海内外传媒业界,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因而赢得华语媒体“黄埔军校”的美誉。
林如鹏教授指出,近年来,新媒体带来的传媒生态环境与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技术的发展,媒介市场面临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挑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加强三地传媒业的互动与交流,是顺应时势发展的需要,共商应对当前挑战的策略,谋求新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粤港澳三地传媒业的相互借鉴、打造粤港澳传媒发展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编辑李大宏发言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香港传媒业正经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时下,传统媒体纷纷走向全媒体化,新媒体成为了香港政治动员和选战的重要工具,移动化、社交化、视听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粤港澳三地传媒行业发达、活跃度高,交流互动广泛,长期以来有着良好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前景,赋予了三地媒体为大湾区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历史使命,也为加强三地媒体交流合作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李大宏说。
香港资深传媒人、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屈颖妍分享了自己的传媒从业心得。她说:“我每天都在‘打战’,我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也喜欢分析受众喜欢的稿件类型,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网络‘地盘’,也可以创造自己的网络‘地盘’,但是评论文章必须要快,必须在第一时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影响受众的感观。”
“新时代要换一个说话方式,讲故事是要大众把道理听进去,最好还能感动人心。”屈颖妍强调,“说好大湾区故事的前提,就是重夺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多好的大湾区故事都没人听。而传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平台。”
如何说好大湾区故事?屈颖妍表示,首先要讲故事、说事例、谈历史,要用故事、用历史去活化一些硬题目。其次,也可以用比较法去说清复杂道理。“61岁的卖菜郎,打破了国民党只能拿50岁以上票的传统,成功争取年轻人和浅绿阵营的支持,韩国瑜现象,正是重夺话语权、说好故事的佼佼者,他的经验值得我们尤其是建制媒体、政客好好研究。”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汤景泰着重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他指出,大数据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呈现出了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趋势,数据资产与固定资产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机构的共同资产。在此背景下,对传媒而已,大数据的分析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给传媒转型提供了思路。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为传媒业提供前所未有的产品形态,可以将自身拥有的数据资料变现,亦可为公众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汤景泰认为,转型中的传媒业要从整个信息产业的层面出发,使自身成长为数据规模庞大、类型丰富的“大媒体”。“大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是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类型的综合型信息服务的提供商。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来看,大者通吃是一条规律,真正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能够提供近乎所有服务的公司。他还强调:“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与方法虽远未成熟,但对于转型中的传媒业具有重要启示。传统媒体要借鉴相关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发新型新闻产品,为读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澳门日报副总编辑曾艺在发言中谈到,传统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闻内容没有新媒体化的瓶颈,导致读者不增反降,且新媒体没有一套广告盈利模式。视频报道的出现,不仅仅拯救了许多传统媒体,很多主流媒体甚至透过视频打开了新的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的市场。
“我们做的并不是电视新闻,我们要做的是不一样的打开模式。” 曾艺表示,视频报道不但为澳门日报带来新的读者,也带动了手机用户和点击率的上升,亦令广告收入有所改善。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十分巨大,前景相当广阔,粤港澳三地媒体应打造出别具特色的媒体运行模式。
广州时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资深传媒人向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播的影响》为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传统媒体转型的问题主要在于技术替代转型,作为传播工具的VR已经改变了新闻的呈现形式,其将以“内容形态”和“社交属性”两个维度架构起分析框架,以此推测“未来世界”。
“VR技术替代什么不重要,但它进入到任何行业都能够有所影响,改变生活。” 向熹续指,5G时代的到来,将带来传播模式的新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是传播形态改变的根本因素,意料之外的业态出现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沙龙讨论热烈 为湾区建设出谋献策
圆桌论坛环节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主持,澳门新澄传媒集团总经理梁剑锋、体育周报社长方念湘、荔枝App总裁办总经理吕明明、香港中国商会创会会长、经纬集团执行董事陈丹丹、思考香港执行总编李剑诸、香港新闻联副主席郭一鸣等嘉宾对业界发展及前景都做了精彩分享及讨论。
梁剑锋表示,澳门的媒体在多元文化方面,可以在粤港澳地区起到引领、融合作用,成为三地媒体融合交汇的平台。未来可以通过澳门媒体的带动,让多元文化在大湾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方念湘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澳门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文化、经济的发展,还是新闻资讯的传播,澳门都存在很大机遇。粤港澳三地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是目前的一大障碍,未来希望大湾区的信息流动可以更加开放,让粤港澳三地的信息能够相互交互,令传媒的生态能更加进步。
吕明明指出,媒介连接了时代,音频虽然不是一个新的媒介,但是音频却是一个媒介变革的爆发点。人人都能成为主播,都能上传内容,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未来希望粤港澳的青年学生,能够多做一些音频的创业。
粤港澳三地媒体如何为三地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支持?陈丹丹建议,各新闻媒体可以共同成立新闻联盟,香港或澳门的青年到内地发展或者创业时,新闻联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新闻资讯,在传递国情、解读国情方面,让香港青年和澳门青年能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李剑诸表示,媒体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传统媒体人有许多要向年轻人重新学习之处,现在已经是数据、流量决定是否是好稿的时代,每一篇稿子都要要经过数据检验,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面。
郭一鸣认为,粤港澳规划出台,给三地媒体带来全新融合。目前大湾区的四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存在许多障碍,打通信息流的脉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理念的发展,相信未来打通粤港澳三地信息流是完全可行的。
本届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校友会、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澳门)同学会承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学者及广州澳门等主流传媒业者近百人出席。
中评社香港4月1日电/第三届粤港澳传媒高峰论坛30日在香港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及广东的主流媒体业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瓶颈如何突破体制不同的限制,打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题,探讨三地传媒业是否有可能在现有“一国两制”下建立新平台,达致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并对各自关心的议题做了有效交流及沟通。
本届论坛是继2011年、2015年在广州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传媒高峰论坛”后,再次在香港举办的大型传媒业交流盛会。主场主办的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会长周萱博士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三地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而彼此的生态解读及交流,极具学术及应用价值,更有助于促进三地传媒事业的共融及进步。而未来已来,本次论坛的讲者对传媒前景分析及预测,特别是5G的应用,令业者深受鼓舞及憧憬,希望大湾区能实现区内的WIFI免费共享,令三地民众更方便信息接收。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论坛开幕致辞时表示,暨南大学这所百年侨校,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几代暨南新闻人薪火相传,铸造了中国传媒教育“华南重镇”这个光亮品牌;逾五千毕业学子遍及海内外传媒业界,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因而赢得华语媒体“黄埔军校”的美誉。
林如鹏教授指出,近年来,新媒体带来的传媒生态环境与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技术的发展,媒介市场面临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挑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加强三地传媒业的互动与交流,是顺应时势发展的需要,共商应对当前挑战的策略,谋求新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粤港澳三地传媒业的相互借鉴、打造粤港澳传媒发展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