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研究报告倡“特殊签证”招才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上月出台,2022基金会昨发表研究报告,对香港在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提出六项建议,包括增强区内九个城市之间的人才及资讯交流,构思在珠三角建设“港式”发展项目,设立“特殊签证”允许签证人士一定时限内在大湾区逗留和就业等。基金会主席冯国经表示,大湾区人口达7000万,经济生产总值达1.5万亿美元,经济规模之大直逼韩国与俄罗斯,且超越澳洲,港人应多认识大湾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尤其是给予青年人发展空间。

  研究报告名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与香港的机遇》,长达65页,由2022基金会统筹,邀请多位来自香港、广东和欧洲的顶尖经济学家,展开为期九个月的研究。研究团队聚焦于大湾区九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特区的经济层面上,进一步互动能如何缔造机遇,并提出各种对策。专家团队深信,香港凭藉独特优势成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未来将继续巩固自身地位,并透过联系区内城市提升竞争力。

  全球经济体排名13

  支持研究的2022基金会主席、大湾区研究督导委员会主席冯国经表示,2017年,大湾区的人口接近7000万,本地生产总值达1.5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国经济体中排名第13,经济规模直逼韩国和俄罗斯。如今建设大湾区,香港可以担当协调角色,并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向全球各地推广。冯国经强调,香港继续维持“一国两制”对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尤其重要,“一国两制”不会构成阻碍,反而有利整个区域的发展,而突显各市的分别,反而会有好大益处。

  报告提出六项建议(见表),其一方法是大幅增加区内货物和相关服务的流动。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和中国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湾区有条件开创先河,成为首个在地区层面,全面实施《贸易便利化协定》的世贸成员群体,藉此促进大湾区的贸易流动,亦能持续突显香港独立关税地位。   发展“国际企业孵化器”

  报告的另一项建议,是发展“国际企业孵化器”以帮助内地企业发展业务,提供不同服务供应商的一站式平台,让他们借助香港“走出去”,打入海外市场。这些服务供应商包括在香港经营的国际律师、会计师、谘询顾问等商业专才,他们亦会受惠于珠三角城市日益增长的客户群。

  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项目。其中一个构思,是在珠三角建设“港式”发展项目,重现香港的面貌和韵味,吸引香港零售商、餐厅、学校和医疗诊所前来服务来自港澳及珠三角的专才。分析认为,对在内地生活的居民来说,建设“港式”发展项目,不但能在与香港相近的微观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更可享受比香港低廉的生活成本。

  报告又倡议提升大湾区劳动人口质素,建议措施包括: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度身订造的培训课程和交流计划,没有入读大学的年轻人可参与专为大湾区就业需求而设的“学徒计划”,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建议设立“特殊签证”,允许签证人士在原居地以外,于大湾区一定时限内逗留和就业,以便参与培训、实习和初级专才计划。

  (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上月出台,2022基金会昨发表研究报告,对香港在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提出六项建议,包括增强区内九个城市之间的人才及资讯交流,构思在珠三角建设“港式”发展项目,设立“特殊签证”允许签证人士一定时限内在大湾区逗留和就业等。基金会主席冯国经表示,大湾区人口达7000万,经济生产总值达1.5万亿美元,经济规模之大直逼韩国与俄罗斯,且超越澳洲,港人应多认识大湾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尤其是给予青年人发展空间。

  研究报告名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与香港的机遇》,长达65页,由2022基金会统筹,邀请多位来自香港、广东和欧洲的顶尖经济学家,展开为期九个月的研究。研究团队聚焦于大湾区九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特区的经济层面上,进一步互动能如何缔造机遇,并提出各种对策。专家团队深信,香港凭藉独特优势成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未来将继续巩固自身地位,并透过联系区内城市提升竞争力。

  全球经济体排名13

  支持研究的2022基金会主席、大湾区研究督导委员会主席冯国经表示,2017年,大湾区的人口接近7000万,本地生产总值达1.5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国经济体中排名第13,经济规模直逼韩国和俄罗斯。如今建设大湾区,香港可以担当协调角色,并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向全球各地推广。冯国经强调,香港继续维持“一国两制”对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尤其重要,“一国两制”不会构成阻碍,反而有利整个区域的发展,而突显各市的分别,反而会有好大益处。

  报告提出六项建议(见表),其一方法是大幅增加区内货物和相关服务的流动。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和中国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湾区有条件开创先河,成为首个在地区层面,全面实施《贸易便利化协定》的世贸成员群体,藉此促进大湾区的贸易流动,亦能持续突显香港独立关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