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宁:王碧云新书揭示客家精神大爱无疆
中评社香港1月27日电(作者 俞文宁)许久未曾如此沉浸地阅读一本书了。拿到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当面赠送的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散发出久违翰墨香的《客家精神伴行——我的人生印迹》后,我迫不及待、欲罢不能,克服年底工作特别繁忙的困难,花了近一周时间,终于一鼓作气通读了这部有31万字的厚重家书。看似普通的一本自传,蕴藏着不一般的思想和情感,如同狼戈那首火遍全网的《苹果香》,浓缩了作者一生的故乡记忆、人生感悟和醇厚醉人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同事情……让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掩卷暇思,通篇散发着博爱、励志与智慧的浓烈气息,而这气息的源泉,便是来自作者自身的可贵品格。
博 爱
人与人的相遇、相知,需要一些机缘。其实,在认识作者王碧云女士之前,我是先认识其夫君张辉雄先生的,当时也是在一个以孩子在加拿大的家庭为主体的聚会上。近一个月前,我有幸参与一位热心友人组织的为碧云女士在枫叶国带孙“八年抗战”回来夫妻团圆的接风宴,终于得见本尊。虽属初识,却言谈甚欢,觉得她温婉恬静、秀外慧中,当属客家女性中的佼佼者,也是眼下充满浮躁功利和心机的芸芸众生中的一股清流!文如其人,人如其名。
本书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那无处不在的爱:有碧云女士为了帮助女儿做月子和带孙子,不惜放弃在税务部门的好工作提前退休且一个人在距离华人聚集的多伦多等大城市较远的哈利法克斯带两个孙子长达8年;有辉雄先生克服年纪大、办理出国手续麻烦、长途飞行辛苦等困难,这么多年来一次次像候鸟一般孤身往来于中加之间;有夫妻俩孝敬双方父母,帮助各自弟妹成家、兴业甚至帮助到多位堂(表)弟妹以及他们的下一代。
书中有个事例让我特别感动:为了满足公公多次提出的渴望盖新房的心愿,碧云女士斟酌再三,支持作为长子的辉雄先生把花费夫妻俩全部积蓄在永定县城好地段买下的地皮贡献出来建房给公婆和小叔子一家共同生活,负责处理协调盖新房的所有大小事务,在办理房屋产权证时夫妻俩主动提出房屋产权兄弟对半分,并且还把带卫生间的好店面也让给了小叔子一家。当然,书中也充溢着张王两边长辈对他们、女儿女婿全家对他们、洋亲家那头亲戚对他们的各种爱。
有好几个细节很让人感动:女儿女婿为二宝查理取的姓名的中间名用了他爷爷的名字“雄·张”;洋女婿教导儿子们说,你们也是中国人,中国也是你们的祖国;碧云女士偶尔身体小恙时,兄弟俩懂得花自己的钱给奶奶买花和卡片,还让妈妈教他们用中文写慰问卡慰问奶奶。此类温馨小事,在书中不胜枚举。
励志
福建学子、南宋名相陈俊卿作为当年科举考试榜眼在参加宋高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金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刻苦读书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碧云女士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就懂事地为了帮助母亲带刚出生的最小弟弟而缀学一年,回校复读后又连续两年背着弟弟上学直到小学毕业,凭着顽强毅力考入永定一中;在永定一中读高二时,勤奋刻苦坚忍不拔,成绩跃升全班第一,被树为典型,名扬全校;在福建机电学校就读时,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在之前从未参加过运动会情况下,坚持晨跑并在二年级时勇敢报名参加校运会长跑项目,包揽1500米和3000米冠军,在三年级时还破了校纪录,此纪录保持了若干年才被破;税费改革之初,努力备考公务员过渡考试,在全省仅招收66人却有近400名参与考试的激烈竞争中,她考取了第16名,正式成为龙岩市税务系统公务员。
夫妻比翼齐飞,辉雄先生更是不遑多让: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以扎实的功底考取福州大学,成为第一代“天之骄子”;调入龙岩地区土地管理局后,玩命地钻研土地管理知识,阅读国内外数百万字图书资料,家里到处都堆放着他从图书馆、书店、资料库借阅的各种资料,曾一年下乡200多天,作为课题负责人和第一执笔者的多项成果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连续3届被评为市管拔尖人才和市优秀知识份子,成为闽西同时获“福建青年科技奖”和“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的第一人,励志之光可惊可叹!
他俩的女儿女婿,也秉承了同样的家风:女儿雯婧不到10岁时,就作为打乒乓的好苗子被发掘、选送到位于千里之外省会城市福州的省体工队强化训练1年;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就读时,为了能获得加拿大圣玛丽大学交换生的资格,发奋读书,满足了各学科平均分85分以上和雅思成绩6.5分以上的全部条件;大学毕业后,先是靠自己勤奋和能力才两年就拿到加拿大枫叶卡,然后工作学习两不误,仅用3年时间就考取难度很大的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证书CPA。
女婿Jordan也是在女儿的鼓励下,没有因为已有一份好工作而安于现状、“躺平”,而是同样努力考取名校戴尔豪斯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如期拿到硕士学位证书。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成绩都是在他工作兼读书且还得帮忙照顾大娃本杰明的情况下取得的。
应该是来自父母优秀的基因传承,碧云女士在处理同学关系、职场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以及自身心态调整方面,都展示出很高的水平。学校毕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她住龙岩水泵厂集体宿舍两人一间,厂里发的工资她装在一个信封并放入宿舍书桌的抽屉里,可过了几天突然不见了,怎么都找不着。她默不作声,没有对任何人提起,也没有怀疑舍友。过了7年,她的新同事整理桌子时,意外发现这个信封夹在抽屉边上,她当年的舍友听说此事,直奔她办公室道谢。无论是和小学同学、中学同学、中专同学相处,还是和水泵厂同事、交通局同事、税务局同事相处,还是和张王两个家族成员相处,她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和大家结下深厚情谊。
到加拿大异国带孙之后,她作为一个“外来人口”经历了与洋女婿之间从语言到餐饮习惯再到彼此对事物的认知等多方面的差异乃至于矛盾冲突,甚至与亲生女儿在育儿方式及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本着变通退让、自我反思、包容融合、有边界感的心态,逐渐成为女儿女婿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现在全家和睦相处、爱心满满、有趣多彩、其乐融融。她在帮助女儿全家的同时,其实也开启了自我提升的人生精彩下半场:学做现代月子、学厨艺、学理发——给洋女婿理发并得到他高度认可、学做手工、学英语、学养花种菜护草、学骑行、学滑雪……坚持晨读、健身和写作,让自己始终保持自信从容、宁静美妙、豁达超然的心境。
书中记叙的儿时生活,读罢仿佛回到从前。例如小小年纪走远路帮家里到山上砍柴或挑煤炭的艰辛、在水田干活遇水蛭吸附脚上的恐惧、在稻田叉泥鳅以及在小水沟水草密集处捕捞身上有七彩条纹的“膨皮婆”金丝鱼的乐趣、采摘当圆子吸食杜鹃花和美人蕉花蜜等野水果的甜蜜、几乎没有课外作业没有各种花式考试竞赛和评比的单纯……都是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60后既穷困黯淡又苦中作乐的共同时代记忆啊,本已模糊的往事又渐渐清晰起来。
本书可圈可点之处还有许多,但碍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展开。感谢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慧眼识珠,发现并用心编辑出版了这本心灵之书,不但让我们的后代,同时也让有缘接触到本书的其他人通过书中娓娓道来这一串串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真切瞭解以爱国爱乡、吃苦耐劳、崇文重教、开拓进取、和衷共济等为主体的客家精神,实际上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后,希望碧云女士不要就此搁笔,“马放南山”,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坚持读书与思考的良好习惯,争取续写新的华章。又或者,假以时日,她对书中提及的那些美好旧事进行深加工和再创作,用散文笔法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精神享受。相信她不会辜负我们的期待。
(作者:俞文宁,厦门大学哲学学士,武汉大学法律硕士,福建省龙岩市政府公务员,四级调研员,入选福建财政宏观研究人才库、法律人才库和金融人才库)
中评社香港1月27日电(作者 俞文宁)许久未曾如此沉浸地阅读一本书了。拿到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当面赠送的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散发出久违翰墨香的《客家精神伴行——我的人生印迹》后,我迫不及待、欲罢不能,克服年底工作特别繁忙的困难,花了近一周时间,终于一鼓作气通读了这部有31万字的厚重家书。看似普通的一本自传,蕴藏着不一般的思想和情感,如同狼戈那首火遍全网的《苹果香》,浓缩了作者一生的故乡记忆、人生感悟和醇厚醉人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同事情……让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掩卷暇思,通篇散发着博爱、励志与智慧的浓烈气息,而这气息的源泉,便是来自作者自身的可贵品格。
博 爱
人与人的相遇、相知,需要一些机缘。其实,在认识作者王碧云女士之前,我是先认识其夫君张辉雄先生的,当时也是在一个以孩子在加拿大的家庭为主体的聚会上。近一个月前,我有幸参与一位热心友人组织的为碧云女士在枫叶国带孙“八年抗战”回来夫妻团圆的接风宴,终于得见本尊。虽属初识,却言谈甚欢,觉得她温婉恬静、秀外慧中,当属客家女性中的佼佼者,也是眼下充满浮躁功利和心机的芸芸众生中的一股清流!文如其人,人如其名。
本书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那无处不在的爱:有碧云女士为了帮助女儿做月子和带孙子,不惜放弃在税务部门的好工作提前退休且一个人在距离华人聚集的多伦多等大城市较远的哈利法克斯带两个孙子长达8年;有辉雄先生克服年纪大、办理出国手续麻烦、长途飞行辛苦等困难,这么多年来一次次像候鸟一般孤身往来于中加之间;有夫妻俩孝敬双方父母,帮助各自弟妹成家、兴业甚至帮助到多位堂(表)弟妹以及他们的下一代。
书中有个事例让我特别感动:为了满足公公多次提出的渴望盖新房的心愿,碧云女士斟酌再三,支持作为长子的辉雄先生把花费夫妻俩全部积蓄在永定县城好地段买下的地皮贡献出来建房给公婆和小叔子一家共同生活,负责处理协调盖新房的所有大小事务,在办理房屋产权证时夫妻俩主动提出房屋产权兄弟对半分,并且还把带卫生间的好店面也让给了小叔子一家。当然,书中也充溢着张王两边长辈对他们、女儿女婿全家对他们、洋亲家那头亲戚对他们的各种爱。
有好几个细节很让人感动:女儿女婿为二宝查理取的姓名的中间名用了他爷爷的名字“雄·张”;洋女婿教导儿子们说,你们也是中国人,中国也是你们的祖国;碧云女士偶尔身体小恙时,兄弟俩懂得花自己的钱给奶奶买花和卡片,还让妈妈教他们用中文写慰问卡慰问奶奶。此类温馨小事,在书中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