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专家吁积极应对文化台独挑战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海涵)在10月26日举行的第七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上,来自两岸的部分学者在发言中谈及两岸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普遍认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要高度重视民进党当局推动“文化台独”带来的挑战,坚决有力反对“文化台独”,在持续务实的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表示,对于“文化台独”蔓延,我们要高度重视。但对于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我们又要充满自信。当前,遏制“文化台独”,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新的机遇和充足的条件。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复兴。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机遇,两岸同胞应该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加强文化的交流合作,深化两岸文化的融合发展,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一是大力推进各领域各层次文化交流合作;二是落实落细文化领域的同等待遇政策;三是大力推进台胞参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进程;四是努力塑造两岸共同价值观体系。

  “无论从文化、血统或历史渊源,台湾都与大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自然是不可否认也无法篡改的事实。”台湾“一带一路”经促进协会理事长汪诞平表示,从文化来看,至今台湾与大陆“书同文”“语同音”,台湾的宗教信仰将近70%属于佛、道、传统民俗、一贯道;超过12000多个宫庙膜拜的神佛,其祖庙绝大多数位在大陆;台湾的传统戏曲、绘画、雕塑更几乎都源自大陆。这显然意味着台湾的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汪诞平指出,不可讳言,当前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在意识民进党当局执政时,确实面临不少挑战。现阶段大力推动交流交往交融,不仅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二法门。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中评社 海涵摄)

  谈及两岸文化交流,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丁仁方亦指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他表示,台湾文化既然仍以中华文化为主,文化无所不在又最能引起共鸣,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来推动两岸融合最容易找到着力点,让两岸彼此找到共同认同的目标。可以预期,未来中华文化仍会是推动两岸融合最重要的载体。从饮食穿着、演唱戏剧,再到宗教信仰、学说思想、各种以中华文化为本的活动必然仍是两岸交流重要的内涵,透过这些交流继续维系两岸最根本的连结。

  丁仁方也表示,因为中华文化在台湾无所不在,民进党政府要根本切断跟中国大陆的连结,也必须从各种“去中国化”的路径着手,从不同层面切断跟中国文化的连结。民进党各种去中国化的动作层出不穷,除了部分从政治层面切入之外,更多是从历史、文化、教育、思想的层面着手。民进党有些政治人物虽然宣称民进党没有“去中国化”,而是“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去中华民族化”“去中华文化化”甚至因为全盘否定中华文化,已经演变成“去精致文明化”“去道德化”等等,种种倒行逆失的措施罄竹难书,已经引起台湾各界人士强烈反弹,未来各种争议将会不断增加,在台湾内部造成更严重的对立。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表示,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在“五个共同”的基础上,习总书记说“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提出“四个坚定”:“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是在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的“国家认同”基础上加了两岸“民族认同”,是从顶层概念往下延续了一个概念,进一步夯实了基础。铸牢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决、有力地反对“文化台独”,在台湾同胞中形塑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其目标在于激发台湾同胞勇担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来,并为统一后的台湾长治久安提供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使得台湾同胞始终和中华民族主体一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台湾“一带一路”经促进协会理事长汪诞平(中评社 海涵摄)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乌冲突方兴未艾,中东冲突多点蔓延,外溢效应日趋显着,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增高。为免台海成为西方列强图谋私利的牺牲品,两岸同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维系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通关密码是“九二共识”,亦即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就完全可以坐下来,接触交流起来,增进瞭解,累积互信,化解矛盾,寻求共识。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积极地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

  黄清贤说,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愈来愈完善与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愈来愈深化,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来愈铸牢,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两岸同胞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的中国梦。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丁仁方(中评社 海涵摄)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中评社 海涵摄)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海涵)在10月26日举行的第七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上,来自两岸的部分学者在发言中谈及两岸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普遍认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要高度重视民进党当局推动“文化台独”带来的挑战,坚决有力反对“文化台独”,在持续务实的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表示,对于“文化台独”蔓延,我们要高度重视。但对于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我们又要充满自信。当前,遏制“文化台独”,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新的机遇和充足的条件。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复兴。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机遇,两岸同胞应该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加强文化的交流合作,深化两岸文化的融合发展,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一是大力推进各领域各层次文化交流合作;二是落实落细文化领域的同等待遇政策;三是大力推进台胞参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进程;四是努力塑造两岸共同价值观体系。

  “无论从文化、血统或历史渊源,台湾都与大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自然是不可否认也无法篡改的事实。”台湾“一带一路”经促进协会理事长汪诞平表示,从文化来看,至今台湾与大陆“书同文”“语同音”,台湾的宗教信仰将近70%属于佛、道、传统民俗、一贯道;超过12000多个宫庙膜拜的神佛,其祖庙绝大多数位在大陆;台湾的传统戏曲、绘画、雕塑更几乎都源自大陆。这显然意味着台湾的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汪诞平指出,不可讳言,当前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在意识民进党当局执政时,确实面临不少挑战。现阶段大力推动交流交往交融,不仅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