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猪肉有望年内在美上市
总部位于比利时的Genus公司在最新一期《CRISPR》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表示他们已培育出数百头抗蓝耳基因编辑猪。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的传染病,由PRRS病毒引起,会损害猪的免疫系统,导致母猪出现严重的繁殖障碍,断奶猪出现肺炎、生长迟缓及死亡率增加等症状。据美媒报导,这种疾病是全球养猪业的噩梦,仅美国的养猪业每年就会因此损失约6.6亿美元。
由于PRRS病毒会感染猪的白细胞,现有疫苗无法完全预防这种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培育抗病动物品种,是基因编辑技术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因此,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团队与Genus公司合作,寻求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解决这个问题。CRISPR技术是生物医学史上第一种可高效、精确、程序化修改细胞基因的工具,法国科学家沙尔庞捷和美国科学家道德纳凭藉这项技术摘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肉质与普通猪无异
PRRS病毒通过与CD163蛋白的一部分结合来感染猪巨噬细胞。2016年,密苏里大学普拉瑟教授的团队与Genus公司研究团队合作,首次利用CRISPR技术破坏编码CD163蛋白的等位基因,使其无法在细胞表面表达CD163蛋白,从而阻断病毒入侵路径。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的论文称,经过试验,所有基因编辑猪无一感染该病毒,而对照的非基因编辑猪则无一幸免,全部中招。该研究表明,这些基因编辑猪具有100%抗蓝耳特性。
本月稍早,Genus公司在《CRISPR》杂志发表最新研究结果,表示已实现基因编辑抗蓝耳猪从小规模“概念验证”过渡到大规模种群“商业应用”的关键突破,将其导入4个具有基因多样性的精英商业种猪群体中,包括在全球种猪繁育中广泛应用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以及白猪杂交组合群体。经过3代连续检测,这些猪都完整地遗传了编辑过的CD163双等位基因,且避免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出现“脱靶”效应,即影响到除CD163基因之外的非预期基因。
Genus还与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对抗蓝耳猪的全生长周期生产性能、肉质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因编辑抗蓝耳猪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猪肉品质等与普通猪并无差异。
基因编辑技术仍存争议
Genus正积极寻求多国监管部门批准基因编辑抗蓝耳猪上市。去年10月,哥伦比亚政府率先作出有利的审批决定,认定抗蓝耳猪与普通猪同样安全,但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应用。据报导,FDA正对抗蓝耳猪进行监管审查,最快今年内批准其在美国上市。但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地方电视台KSDK称,FDA的审查或持续数年,抗蓝耳猪距离人们的餐桌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值得指出的是,CRISPR技术问世以来,虽有助于培育优质农作物和家畜,但也引发了伦理及安全争议,尤其是涉及对人类胚胎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时。此外,基因编辑过程中可能意外“脱靶”,影响其他重要基因,或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