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渡:两岸文化交流应多聚焦人文故事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海涵)台湾知名作家杨渡在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期间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表示,传统文化要继续保有生命力,就一定要创新。希望日后能够建立一些鼓励两岸年轻人进行文化创新的平台,也希望日后两岸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更多去讲人民的生活或亲情,多聚焦人文故事。他认为,民进党当局没有任何去中国化的可能,其种种操弄只是徒劳。
“两岸需要建立更多文化平台。”杨渡说,文化包含着很多人文故事,蕴含着人情、亲情。他举例,有电视台在做两岸家书节目,其中就呈现了许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这些家书来往不是1949年后才有的,早在清朝时就已经开始了。通过家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两岸同胞寻亲的故事,也能够探寻到更多两岸历史。如果把历史放得更长远,存在于两岸同胞心底的文化会更为深厚、更有底蕴,源远流长。
杨渡认为,两岸之间应该更好、更多地叙述民间的故事,这会更接近于文化本身的味道。希望日后两岸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更多去讲人民的生活或亲情,多聚焦人文故事。
杨渡指出,通过人的生命故事,会看到更具体的台湾。普通百姓或许对一些宏大叙事不太有感,我们应该更多从个人的生命史、家族史去探索台湾人内心真正的感受,在相互瞭解和相互体谅去看待历史。文化是人与人瞭解和体谅的最好媒介,这种媒介使人的心与心之间搭起了桥梁。其中,文学艺术、影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表达方式不必去叙述大的历史或抽象的概念,可以从人的真正故事出发去叙事,这会带来更真实的感受。
谈及民进党当局所谓“去中国化”,杨渡表示,“我不觉得民进党有任何去中国化的可能。”他分析,民进党所谓的“台湾化”其实是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一环的闽南文化包括现在台湾的绝大部分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休闲文化等,民进党当局无论再如何“去中国化”都难以摆脱。民进党当局的种种操弄,最终只会将闽南文化更加凸显出来,所以他们是徒劳的。
杨渡称,真正令其忧心的是,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故意激起仇恨,用政治符号引导人们做价值判断。他认为,这会引起台湾内部的分裂。这种分裂使台湾内部的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也使很多事情被笼罩在政治符号之下。杨渡举例说,一些台湾电影或艺术作品要来大陆创作或呈现,往往会被岛内一些势力盖上政治符号。而事实上,站在艺术自由、言论自由的场域来看,艺术家选择去哪里工作是其自由和人权,但是过多的政治符号会限制艺术家对艺术的想象。
杨渡表示,网络时代短视频流行,很多人的认识都是断裂的,在思维方式上也很难建立起全面性思考,这是普遍现象。如果民进党在课纲里也如此做,切断历史的连续性,更会使得年轻一代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世界观,“甚至于我都觉得这样的世界观使台湾的许多实际政策产生了偏差。”
台湾年轻人的认知是否会因为修改过的课纲受到很大影响?杨渡认为,倒也不一定。在民进党长久执政后,不少台湾年轻人会觉得他们是新的党国体制,会感受到权力的傲慢,会产生新的批判,或许会做出其他选择。我们不用去给年轻人定型,担心这样的课纲教育一定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为教育和人的成长并非一个单一简单的模式。如今,网络使得两岸年轻世代在消费、影视、娱乐等方面有很多共性,大家可以在网络上玩在一起,也可以增进瞭解。
近年来,汉服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两岸年轻人当中很是风靡,两岸青年应该如何携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杨渡就此告诉中评社记者,在文化传承上,关键是要创新。汉服很有趣,很久以前方文山就在提倡汉服,并且很努力地兴办了汉服节。汉服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年轻人应该着力于创新,用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新面貌,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典型。
被问及追溯家族史会对学生的祖国观、家国观有何影响?杨渡告诉中评社记者,有学生在追溯家族史的过程中,见到了家里不轻易拿出来的传家宝——其曾祖父从大陆来台湾时带的一个铁皮箱子。这个学生坦言从来没有想到家里还有这样的故事,但通过追溯家族史,家族故事一下子变得源远流长。
杨渡表示,通过不同学生写的家族史报告,我们能看到社会变迁史。个人生命史、家族史的背后映射着整个大历史的转变,追溯家族史的过程就是一种寻根,到最后或许会寻到中华文化的根源,这是很自然的情感所至,并不刻意。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海涵)台湾知名作家杨渡在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期间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表示,传统文化要继续保有生命力,就一定要创新。希望日后能够建立一些鼓励两岸年轻人进行文化创新的平台,也希望日后两岸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更多去讲人民的生活或亲情,多聚焦人文故事。他认为,民进党当局没有任何去中国化的可能,其种种操弄只是徒劳。
“两岸需要建立更多文化平台。”杨渡说,文化包含着很多人文故事,蕴含着人情、亲情。他举例,有电视台在做两岸家书节目,其中就呈现了许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这些家书来往不是1949年后才有的,早在清朝时就已经开始了。通过家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两岸同胞寻亲的故事,也能够探寻到更多两岸历史。如果把历史放得更长远,存在于两岸同胞心底的文化会更为深厚、更有底蕴,源远流长。
杨渡认为,两岸之间应该更好、更多地叙述民间的故事,这会更接近于文化本身的味道。希望日后两岸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更多去讲人民的生活或亲情,多聚焦人文故事。
杨渡指出,通过人的生命故事,会看到更具体的台湾。普通百姓或许对一些宏大叙事不太有感,我们应该更多从个人的生命史、家族史去探索台湾人内心真正的感受,在相互瞭解和相互体谅去看待历史。文化是人与人瞭解和体谅的最好媒介,这种媒介使人的心与心之间搭起了桥梁。其中,文学艺术、影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表达方式不必去叙述大的历史或抽象的概念,可以从人的真正故事出发去叙事,这会带来更真实的感受。
谈及民进党当局所谓“去中国化”,杨渡表示,“我不觉得民进党有任何去中国化的可能。”他分析,民进党所谓的“台湾化”其实是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一环的闽南文化包括现在台湾的绝大部分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休闲文化等,民进党当局无论再如何“去中国化”都难以摆脱。民进党当局的种种操弄,最终只会将闽南文化更加凸显出来,所以他们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