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美对华外交学界“鹰派膨胀”现象
中评社华盛顿12月26日电(记者余东晖)最新一项面对美国外交学界专业人士的调查发现,美国政治和外交学界精英对于中国和中美关系并没有死板的所谓“鹰派共识”。不少专家学者本来持有温和立场,但感受到美国整体对华氛围带来的压力,在表达对华立场时刻意表现强硬,从而产生“鹰派膨胀”现象。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副教授祖若水(Rory Truex)和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博士生瑟恩(Michael Cern)从去年开始对495名主要是美国智库人员的专业人士进行调查,瞭解他们对华态度和对美中政策的意见。受访者一半实名,另一半匿名。他们从去年8月至今年7月还进行了55次个人访谈,探索参与者对美中关系的看法,他们的职业经历以及他们对华盛顿政策讨论的看法。
近日出台的关于这个调查研究的报告--《压力之下:美国外交政策专业人士对华态度》宣布了三个“核心发现”:
第一,美国外交政策界对中国的政策信念存在大量差异。任何存在的“共识”都可能是围绕中国作为竞争国家的核心框架,但外交政策精英对哪种政策最适合与中国竞争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
调查发现,那些倾向于共和党、白人、男性或有军事经验的外交政策专业人士对中国表达了更为对抗的态度。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两党之间在对中国的态度分布上有很大的重叠,甚至同党内部的差异也很大。简单地将某人置于一个“框”中是困难的,因为许多看起来对总体问题判断持“鹰派”立场的人可能倾向于“鸽派”的政策立场,反之亦然。
调查发现,整个空间相当流动,在不同意识形态光谱的不同部分,在不同问题上存在看似不太可能的盟友。用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就是“在诊断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处方上没有”。
第二,大量美国外交政策界感受到在对中国议题表态时面对的社会和专业压力。21.8%的受访者(108人)对是否感受压力给予肯定答覆,71.3%(353人)给予否定答覆,剩下的6.87%的受访者(34人)拒绝回答。开放式回答和访谈表明,那些对中国持较不对抗态度的人,尤其是那些保留在政府中工作和在政治体系内运作的职业抱负的人,更频繁地感受到这种压力。
调查发现,对于传统上在外交政策界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尤其是女性、年轻人或少数族裔背景的专业人士来说,对于专业压力的担忧显得尤为紧迫。亚裔或华裔美国受访者指出,他们面临着确认对美国忠诚的独特压力,许多人觉得自己在中国问题上专业知识被低估或被认为受到损害。
第三,这些态势的综合结果是产生了一种偏向“鹰派”对华政策处方的话语。对经历过“压力”的受访者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人在被迫附上自己名字时确实表达了更多的鹰派态度。这一发现也在个人访谈中得到支持,许多受访者注意到他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表达对中国的态度的差别。
调查者指出,虽然直接审查和自我审查确实会发生,更常见的是,研究对象显示出参与“话语镜像”的倾向——进行“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用流行的威胁语言来构建想法和建议,以使其更有说服力。这就产生了一位受访者所说的“鹰派膨胀”(hawkflation)的效果,即个人表现得比实际更加强硬和对抗。
调查者表示,总的来说,这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多元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外交政策界的人高估了对更具对抗性政策立场的支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中国问题上感知到“群体思维”(groupthink)。调查者的感觉是,在关于中国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公共场合,观点没有被广泛准确地提供或描绘出来。对华政策辩论中的更强硬的一方观点正在被放大,而更温和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代表。
日前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就此调查举行的线上研讨中,祖若水指出,美国外交学界在中国问题上有某种“松散的”(loose)共识,并没有一个“死板的”(rigid)共识。
祖若水表示,从调查中看,美国外交学者和专家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相当多元。比如,25%到30%的人认为“接触政策失败”,但40%到45%的人不这么认为;30%的人认为中国代表着对美国“全社会的威胁”,但55%到58%的人并不这么看。因此,美国外交学界对于美中关系问题和中方的挑战有着笼统的感知,但如何最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却有着广泛多样的观点。
祖若水表示,简单地将美国外交学者对华立场分为“鹰派”和“鸽派”并无助益,因为两者的界限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有的人“鹰派诊断”却给出“鸽派处方”,有的人“鸽派诊断”却给出“鹰派处方”。
祖若水指出,虽然多数人还是觉得能够舒服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但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感觉到环境正在毒化,使他们不能真正表达他们的感受,或者觉得他们被边缘化,甚至有时候还受到基于种族的个人攻击。他们做这个调查研究的目标是,展示美国外交专业人士不同政治光谱的多样化观点,促使就对华政策进行更加健康多元的辩论。
今年初,祖若水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到哪里去了?”的文章指出,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美国缺乏真正的“中国通”,使得美国在对华竞争中失去知己知彼的能力。
中评社华盛顿12月26日电(记者余东晖)最新一项面对美国外交学界专业人士的调查发现,美国政治和外交学界精英对于中国和中美关系并没有死板的所谓“鹰派共识”。不少专家学者本来持有温和立场,但感受到美国整体对华氛围带来的压力,在表达对华立场时刻意表现强硬,从而产生“鹰派膨胀”现象。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副教授祖若水(Rory Truex)和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博士生瑟恩(Michael Cern)从去年开始对495名主要是美国智库人员的专业人士进行调查,瞭解他们对华态度和对美中政策的意见。受访者一半实名,另一半匿名。他们从去年8月至今年7月还进行了55次个人访谈,探索参与者对美中关系的看法,他们的职业经历以及他们对华盛顿政策讨论的看法。
近日出台的关于这个调查研究的报告--《压力之下:美国外交政策专业人士对华态度》宣布了三个“核心发现”:
第一,美国外交政策界对中国的政策信念存在大量差异。任何存在的“共识”都可能是围绕中国作为竞争国家的核心框架,但外交政策精英对哪种政策最适合与中国竞争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