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答中评:两岸同根同源 都有一颗中国心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中评社 张嘉文摄)

  中评社成都12月24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23日上午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座谈会。会后,康震接受联合采访。期间,就“两岸青年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康震告诉中评社记者,两岸要常来常往,要像走亲戚一样交流。两岸同根同源,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字,都拜中国神、讲中国话、写中国字,有一颗中国心。

  “在座谈会上,两岸专家学者有许多共识。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是两岸的根脉。”康震表示,“正是因为对中华文明强烈热爱的情感,两岸才有很多学者多年来一直花大力气致力于推广、传播、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葛剑雄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冯明珠一直不遗余力推广故宫文化,还有蒙曼和我在做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康震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来可期、声声不息,这是两岸学者的强烈共鸣。

  如何让两岸青年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康震就此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他表示,“要常来常往。两岸之间的交流应该像走亲戚一样,亲戚就是越走越亲,最后一家亲变成了一家人。”

  康震说,两岸同根同源,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字,都拜中国神、讲中国话、写中国字,有一颗中国心。他特别提到,两岸年轻人对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十分喜爱,都能吟诵几首。“这种吟诵就是来自内心的召唤,也是来自内心的认同。只有这样,两岸年轻人才可以手拉手一直到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接受联合采访(中评社 张嘉文摄)

  康震也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年轻人对技术的掌握以及对文化创新形态的发明都是空前的。年轻人很善于将传统文化因子通过现代化手段转化成为有趣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形态。比如,《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就非常精彩,游戏中生动呈现出了孙悟空铠甲的精美、金箍棒的变化等。

  康震认为,两岸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紧密协同。因为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共同的热爱,也因为只有中国人最懂得如何将本民族文化转化成世界其他民众所共享的文化创新形态。在这个领域,两岸年轻人应该抓紧时间携手合作。

  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座谈会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座谈会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马英九基金会共同主办。两岸知名文化学者、青年学生等约100人出席。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中评社 张嘉文摄)

  中评社成都12月24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23日上午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座谈会。会后,康震接受联合采访。期间,就“两岸青年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康震告诉中评社记者,两岸要常来常往,要像走亲戚一样交流。两岸同根同源,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字,都拜中国神、讲中国话、写中国字,有一颗中国心。

  “在座谈会上,两岸专家学者有许多共识。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是两岸的根脉。”康震表示,“正是因为对中华文明强烈热爱的情感,两岸才有很多学者多年来一直花大力气致力于推广、传播、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葛剑雄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冯明珠一直不遗余力推广故宫文化,还有蒙曼和我在做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康震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来可期、声声不息,这是两岸学者的强烈共鸣。

  如何让两岸青年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康震就此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他表示,“要常来常往。两岸之间的交流应该像走亲戚一样,亲戚就是越走越亲,最后一家亲变成了一家人。”

  康震说,两岸同根同源,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字,都拜中国神、讲中国话、写中国字,有一颗中国心。他特别提到,两岸年轻人对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十分喜爱,都能吟诵几首。“这种吟诵就是来自内心的召唤,也是来自内心的认同。只有这样,两岸年轻人才可以手拉手一直到老。”

电机维修知识